1、融化和溶解
材料准备:大小相同的小碗若干、温度计、糖块、咖啡、砂糖、盐、勺子、杯子、饮用水。
实验操作:
(1)将盛满水的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碗放进冰箱把水冷冻成冰块,如果在冬季可在户外自然冷冻。
(2)将若干个冰块同时拿出,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让冰块融化,比较融化速度的不同。比如,放在室内任其自然融化、加热融化、放在阳光下融化等。
(3)让幼儿分别舀一勺咖啡、一勺砂糖、一勺盐以及一块糖块,然后把它们同时放在不同温度但水量相同的水杯中,并用勺子搅拌,观察溶解现象。
(4)溶解后请幼儿品尝,会有甜、咸、苦的味道,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溶解现象。
指导建议:
●在观察融化现象时,注意让幼儿比较温度对冰块融化的影响。
●在观察溶解现象时,让幼儿观察比较哪些物体容易溶解、哪些物体不容易溶解,让幼儿比较水的温度和搅拌速度的不同对溶解的影响。
●指导大班幼儿学会使用温度计,让他们尝试将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和温度记录下来。
拓展与替代:
◆建议幼儿在饮料中加入冰块,制作一杯可口的冷饮。
◆在幼儿自制冷饮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冰块与水温之间的关系:随着冰块的融化,饮料逐渐变凉,冰块越多,水温越低。
◆鼓励幼儿在家中选择多种材料自制饮料,如奶粉、咖啡、桔子粉等,进一步感受溶解现象。
附:科学小知识
固体受热化成液体的过程,被称为融化。通常情况下,体积相同的冰块,温度越高,融化的速度越快。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被称为溶解。比如,食盐或蔗糖溶解手水而咸水溶液。溶解的速度与溶质的性质、溶质在溶剂中的被搅拌的速度以及溶剂的温度等因素有关。通常情况下,颗粒状的溶质比块状的溶质容易溶解;搅拌的溶液比没有搅拌的溶液,其溶质容易溶解;温度高的溶剂比温度低的溶剂,其溶质容易溶解。
2、会翻跟头的小胶囊
材料准备:3个空胶囊、l粒钢珠、若干小沙粒、l块棉花、l块硬纸板、若干积木。
制作方法:
(1)分别将钢珠、沙粒、棉花装入3个空胶囊里
(2)把几块积木摞起来,把硬纸板的两边折起来做成一个轨道把它的一端搭在积木上,形成一定的坡度。
实验操作:
1、把装有钢珠的胶囊放在倾斜的硬纸板上,就会看到胶囊不断地翻起跟头来。
2、另外两个胶囊也分别放在硬纸板上,观察其是否会翻跟头
指导建议:
1、幼儿观察硬纸板倾斜的角度不同,装有钢珠的胶囊翻的速度就会不同。
2、幼儿观察、比较胶囊内装的材料不同,胶囊的运动情况也不同
拓展与替代:
◆寻找类似于胶囊的长椭圆形物品代替胶囊进行实验。
◆寻找能滚动的其他材料代替钢珠,让胶囊翻跟头。
◆将装有钢珠的胶囊放在纸盒内,任意倾斜纸盒,观察胶囊的翻动方向。
附:科学小知识
当把带有钢珠的胶囊放在斜面上时,钢珠在重力的作用下滚动带动胶囊下滑,同时改变胶囊的重心。在不断下滑的过程中,胶囊的重心也在不断改变,就会不停地翻跟头。而沙粒和棉花等物质不具有在斜面上滚动的性质,所以它们不能改变胶囊的重心,胶囊也就不能翻跟头。
3、冻冰花
材料准备:小碗、棉线、亮光纸纸屑、水。
制作方法:
(1)在小碗中放人亮光纸纸屑,并倒满水。
(2)将棉线的一头放入小碗中,另一头露在碗外面。
(3)将小碗放入冰箱冷冻(如果是冬季,最好放在室外自然冷冻)。
(4)冻好后,把冰花提出来即可。
实验操作:
(1)把冻好的冰花挂在树枝或者阳台上,请幼儿一起欣赏。
(2)让幼儿到户外把冰花放在地上拉着玩,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冰融化,在地面上留下一条水痕。
指导建议:
●在制作和操作冰花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体验水遇冷凝结成冰、冰遇热又化成水的过程。
●提醒幼儿在选择纸屑做冰花时,要选择不怕水的纸。
拓展与替代:
◆鼓励幼儿选择各种漂亮的纸或者小玩具、花瓣等材料,将它们放入碗中冻冰花;也可以让幼儿在水中加入各色颜料,看谁的冰花最漂亮;还可以让幼儿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冻不同形状的冰花(球状、三角状等)。
◆和幼儿一起观察冬季路面结的冰、屋檐上冻出的冰凌以及雾凇,进一步感受水遇冷结冰的现象。
附:科学小知识
冻冰花的过程就是水遇冷结成冰的过程,如果我们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会出现不同形状的冰花。
雾凇,俗称树挂,是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冰雪美景。它是由于空气中温度低于零度却没有冻结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结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颗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现象在我国北方很普遍,在南方高山地区也很常见,只要雾中有冷却的水滴,并达到一定温度就可形成。
4、沉浮实验
材料准备:木质玩具、塑料玩具、海绵、乒乓球、曲别针、石子以及玻璃球等不同质地的材料、记录表、装满水的水盆。
实验操作:
(1)小班幼儿玩时,可以让他们把各种材料放入水盆中,让幼儿观察哪种材料会沉下去,哪种材料会浮在水面上。
(2)中、大班幼儿玩时,可以尝试让他们用各种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比如,如何让上浮的材料下沉、如何让下沉的材料上浮等。
指导建议:
●分组进行实验时,教师应根据参与实验的幼儿人数选择适宜的水盆和材料。教师要提醒幼儿穿兜兜褂或者挽好袖子,避免他们在活动中弄湿衣服。
●请幼儿记录观察结果:幼儿可以从“预设结果一实验验证”两个角度来进行记录。建议在活动前记录“预设结果”,在活动后记录“实验验证”,要避免幼儿在实验中弄湿记录表。
●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小结,知道铁和铁制品、石头等在水中会下沉,塑料和木质材料在水中会上浮,并请幼儿说清楚“沉下去”和“浮上来”。
●鼓励幼儿大胆选择更多的料材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组织幼儿相互交流经验。
拓展与替代:
◆可以让幼儿进行“让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准备一杯清水,并把鸡蛋放进去,观察鸡蛋在杯中的沉浮情况,然后在这杯水中不断加盐,观察鸡蛋在杯中的沉浮变化。
◆可以让幼儿用空矿泉水瓶做实验,尝试如何让瓶子沉入水底、浮在水面或立在水中。
◆提供各种水果(葡萄、苹果、香蕉等),引导幼儿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变化。
附:科学小知识
物体在水中或空气中,受到的水或空气将其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水中是下沉还是上浮’与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关,也可以说与它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的大小有关。当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时,物体就会下沉;当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它受到的浮力时,物体就会悬浮于水中;当物体受到的的重力小于它受到的浮力时一物体就会上浮。此外,相同质量的物体,越是浸在密度大的液体中,越是容易上浮。
5、彩色的影子
材料准备:相同大小的矿泉水瓶3~5个、水彩笔颜料、手电筒、纸盒、白布、水。
制作方法:
(1)在矿泉水瓶内分别加入不同颜色的水彩笔颜料和水,搅拌均匀,制成彩色水。
(2)剪去大纸盒的上面部分,底面铺上白布,制成投影屏幕。
实验操作:
把彩色水瓶放入盒内,置于白布前,且与白布有一定的距离间隔。用手电筒照射彩色水瓶,彩色水瓶就会在纸盒内的白布上出现半透明的彩色影子。
指导建议:影子,发现影子的彩色,影子圈色深浅不一。
附:科学小知识
光可透过透明物体,由于水彩笔颜料具有半透明的特性,所以光就会穿过彩色瓶子,形成了彩色的影子。如果物体遮光性能好的话,影子应该都是黑色的。
6、不落的小球
材料准备:乒乓球、玻璃瓶(瓶口比乒乓球略大)
实验操作:把乒乓球放在桌上,玻璃瓶瓶口朝下,罩在乒乓球上。在桌面上快速旋转玻璃瓶,观察乒乓球在瓶内的运动。
指导建议:
●提示幼儿旋转速度可由慢到快,并观察速度快慢对乒乓球的影响。
●引导幼儿在让乒乓球快速旋转后,尝试将玻璃杯从桌面上移开,继续旋转,观察玻璃杯里乒乓球的变化。
拓展与替代:
在剪掉瓶口的矿泉水瓶上面或铁罐头瓶的瓶口上绑上绳子,将水装入瓶子,引导幼儿按着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由低处逐渐向高处迅速旋转,观察水是否会洒出。(见“不落的小球图2”)
附:科学小知识
物体在旋转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背离旋转中心的力,这就是离心力。当我们旋转玻璃杯时,带动乒乓球旋转,乒乓球被离心力压到了瓶壁上,产生要突破旋转轨道外逃的倾向。而较窄的瓶口能阻止乒乓球被甩出去,所以不会发生球掉落的情况。
7、有线电话
材料准备:空八宝粥罐两个、细绳一根、钻子、包装纸。
制作方法:
(1)在每个八宝粥罐的底部中间扎一个孔,孔的直径大小以刚刚能穿过细绳为宜。
(2)将细绳分别穿过两个罐子的小孔后,在绳的两端各系一个结,防止细绳从小孔滑落。
(3)对八宝粥罐的外部用包装纸进行任意装饰,一部有线电话就做好了。
实验操作:两个幼儿各拿一个八宝粥罐作为听筒,将绳子绷紧,一人将听筒放在嘴边说话,另一人将听筒放在耳边倾听。
指导建议:
●指导幼儿玩“打电话”游戏,知道声音会沿着紧绷的绳子迅速传播,知道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应该把作为成品的“听筒”给他们;对于中班的幼儿,教师应该给他们半成品,即事先给八宝粥罐扎好孔,引导幼儿自己穿孔、打结。
●引导幼儿试一试绳子松弛了,声音是否还会被听到。
●请幼儿在看不见对方的情况下(蒙上眼睛)玩“打电话”的游戏,看能否猜出给他打电话的小朋友是谁。
拓展与替代:
◆与幼儿一起尝试用果冻盒、纸杯、纸盒、纸筒等制作有线电话,比较它们之间在传递声音上有无区别。
◆尝试让幼儿用不同长短、不同材质的电话线(线绳、铁丝、毛线)做有线电话,请幼儿辨别声音的变化。
附:科学小知识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要靠气体、液体、固体做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被称为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我们听到的声音也就不同。当两个幼儿用自制的电话筒打电话时,说话会引起空气的振动,振动沿着紧绷的绳子传播,他们便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如果绳子松弛了,振动就无法传播,声音也就无法被听到了。此外,绳子的长度也会影响声音传播的质量。绳子越长,声音越听不清楚。
8、音乐瓶
材料准备:相同高度和粗细的玻璃瓶8个、7种不同颜色的颜棒(筷子、鼓槌等)1根 。
制作方祛:
1、把瓶子排成一排,在每个瓶子里倒进不同量的水(水量由少到多)。
2、在每个瓶子里倒入一种颜料(第一个瓶子与第八个瓶子倒入的颜料一样,只是瓶子里面的水量不同),制作成彩色水,这样既美观又便于识别区分不同的水量。将八个瓶子按水量由少到多依次摆好,一组音乐瓶就做好了。
操作:
(1)让幼儿用小木棒以相同的力度依次敲击音乐瓶,感知声音的变化
(2)幼儿用嘴依次对着每个瓶口吹一吹,试试能否听到声音,声音的是否一样。
指导建议:
●引导幼儿边敲击边倾听声音的变化,并辨别哪个瓶子音调高,哪个瓶子音调低,并引导幼儿探讨原因。
●提醒幼儿在敲击不同的瓶子时力度要相同,同时不要太用力,以免敲坏玻璃瓶。
拓展与替代:
◆教师可根据音阶调整水量的多少来制作音乐瓶,并为幼儿演奏乐曲。(悬挂音乐瓶声音会更好听)
◆可将钢管、竹筒等切割成长短不同的管子,悬挂起来制作成音乐筒。
◆提供编钟演奏的视频资料供幼儿欣赏。
附:科学小知识
当用小木棒敲击玻璃瓶时,瓶子和水会发生振动,当振动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由于每个瓶子里的水量不同,它的振动频率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水越多,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水越少,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编钟的工作原理与此类似,编钟的钟体小,敲击时,振动就快,音调就高;钟体大,音调就低。
9、我来学印刷
材料准备:陶泥或者硬橡皮泥、牙签、颜料、刷子、白板纸。
制作方法:
(1)把陶泥捏成常见印章的形状,如长方体或圆柱体,将准备刻字的一面切平,用牙签在上面分别写上想印的字的正字和反字。
(2)引导幼儿根据自己需要的数目,照上面步骤再制作几个同样的印章,分别写上想印的字。
实验操作:
(1)印章制作好后,指导幼儿用刷子蘸颜料分别刷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让幼儿先用写有正字的印章印字,再用写有反字的印章印字,比较印制的效果是否相同。
(3)提供白板纸,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排列并印刷。
指导建议:
●帮助幼儿在一张透明度较好的薄纸上写上字,反过来看就是反字。
●提醒幼儿用牙签写完字后要剔除笔画上多余的泥,使字痕显得稍宽并且清晰。
●鼓励幼儿尝试用已有的字样摆出不同的句子,如“我爱幼儿园”,还可摆成“幼儿园爱我”、“幼儿爱我园”等,来体会活字印刷的方便。
拓展与替代: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看凸型印章,让他们了解、对比凹凸两种印刷的不同效果。
◆提供材料,让幼儿自由刻印自己喜欢的简单图案。
◆搜集有关印刷术发展的文字与影像资料,让幼儿了解印刷术的发展过程。
附:科学小知识
古代的印刷方法很死板,印一本书需要刻制所有版面,非常耗时。一旦错一个字,整页都要重新刻制,比较麻烦,而且一本书的模板用完后基本就没用了,很浪费。后来,北宋一个叫毕异的人发明了活字印刷,他把一个版面的每个字都单独制出来’需要哪个放哪个,省劲了许多。后来,人们又经过用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字、油印印刷而进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印刷的种类一般包括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五种。
10、自制降落伞
材料准备:沙包、小手绢(大小不同)、细绳。
制作方法:用细绳系住小手绢的四角,然后把绳子的另一端绑在沙包上。
实验操作:
(1)让小班幼儿自由往上抛降落伞观察降落伞下降的样子,体验游戏快乐。
(2)让中大班幼儿不仅可以往上抛着玩,翅以试着接住降落伞。
(3)教师选择一处安全的高处时往下抛大小不同的降落伞,让幼儿观察,看哪一个最后落下。
指导建议:
●在幼儿玩降落伞时,提醒幼儿注意抛的角度,不要伤到同伴。
●提示幼儿注意观察,抛的高度与降落伞张开的程度以及下落速度之间的关系。
拓展与替代:
◆可以用塑料袋或布代替手绢。
◆观看相关图书或视频,丰富幼儿有关降落伞的知识经验。
附:科学小知识
降落伞是利用空气阻力,使人或物从空中缓慢向下降落的。它是从杂技表演开始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类航空事业的发展,后来被用于空中救生,进而被用于空降作战。降落伞在降落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很大,所以它所受的阻力也大,导致人在下落时的重力加速度减小很多,不至于在落地时出现生命危险。
11、自制风向标
材料准备:吸管、卡纸、顶端为珠子的大头针、+塑料珠子、带橡皮擦的铅笔。
制作方法:
(1)将吸管两头分别剪开一条缝隙。
(2)用卡纸分别剪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大三角梯形做风向标的箭头(小三角)和箭尾(大三角梯形),并把它们插在吸管两头。
(3)将大头针插入吸管中间,并穿过一颗珠子,插在铅笔的橡皮擦上。
(4)把铅笔固定在一个位置,标明东、西、南、北,风向标即制作完成。
实验操作:把风向标放在户外高处,根据箭头指的方向来判断风向。
指导建议:
●引导幼儿注意观察风向与风向标箭头所指方向的关系,了解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提醒幼儿,吸管和上下塑料珠之间不要挨得太紧,以吸管能自由转动为宜。
拓展与替代:
◆可用小旗、布条、纸条等来制作简易风向标。
◆有风的时候引导幼儿观察物体(如树枝)的摆动,以此来判断风向。
附:科学小知识
风是有方向的,风吹来的方向即为风向。风向标是一个不对称形状的物体,重心点固定于垂直轴上。当风吹过,对空气流动产生较大阻力的一端(箭尾)便会顺风转动,使风向标的箭头永远指向风的来源。其原理其实非常简单:箭尾受风面积比箭头大,若箭头及箭尾均受风,箭尾必会被风推后,使箭头移往风的来源。
12、自制风速仪
材料准备:瓶盖(大小相同)、吸管(长短、粗细相同)、软木塞、顶端为珠子的大头针、塑料珠。
制作方法:
(1)将两根吸管交叉插在一起呈十字状。
(2)用强力胶将瓶盖固定在吸管的两头,瓶盖朝向如图所示。
(3)将大头针穿过吸管中心,再穿过塑料珠扎在软木塞上,风速仪就做好了。
实验操作:把风速仪放在室外,根据它的转速大致估计风力大小。
指导建议:
●提示幼儿制作风速仪时,瓶盖要朝着逆时针方向粘贴。
●提醒幼儿,吸管和上下塑料珠之间不要挨得太紧,以吸管能自由转动为宜。
拓展与替代:
◆也可以用风车的转速来判断风速的快慢。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被风吹动的物体的摆动快慢,以此来估算风力的大小。
附:科学小知识
风流动的快慢决定了风速的大小。我们能够根据风速仪的转懒陉来确定风力大小,风速仪每分钟转动的次数多,就表明风速快,反之亦然。有时候风速急速增加时,可能预示着会有大雨或暴雨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