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级管理的内容
1. 创设教室环境:
² 班级教师需安排教室空间,进行日常教室布置及特殊节庆的活动布置。
2. 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² 重视师幼沟通技巧,促进师幼良好关系。同时,注意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3. 监督幼儿的活动情况:
² 班级教师需要用肢体语言来掌握班级内幼儿的状况。
4. 建立教室规则:
² 班级教师建立教室常规,引导幼儿正确的行为。
5. 善于运用奖惩策略:
² 班级教师能运用适当的奖励策略,使幼儿行为得到规范。
6. 处理幼儿不当行为:
² 班级教师需处理个别幼儿的个别问题,以及集体中共性的问题,以协助幼儿改正不良行为。
总之,在人、物、事等现有条件下,教师做整体规划,认真管理,使其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创造良好、正向的班级氛围,最终达到幼儿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目标。
二、班级管理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1) 主体性指的是教师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具有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更需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 作为班级管理主体的教师应充分投入地从事班级管理工作,能从自己所在班级的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管理策略和方案,创造性地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协调班内的多种因素。在提高班级管理成效的同时,幼儿作为学习、游戏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和确立。使教师作为管理者的主体性与幼儿作为学习和游戏者的主体性相结合。
3) 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作用在管理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应自始至终地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例如,从幼儿的生活教育环境的管理来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师为了优化活动室的物质条件,总是积极考虑材料的品种、色彩、大小结构、安全卫生性能的特点及组合和利用的可能性,选择适合幼儿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的材料,调动幼儿参与对环境进行装饰布置的积极性。在情感培养方面,教师在体现自己的思想、观念、创造性的同时,应充分尊重、理解、热爱幼儿,与孩子广泛交往,积极沟通。提供幼儿之间交流活动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交往的技能。在保教活动的设计中,从主题的选择、目标的明确、操作的指导都应尽可能针对幼儿的兴趣爱好。在主体性原则指导下,班级的物质环境,幼儿的心理氛围都要反映教师和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2. 整体性原则
1) 整体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应是面向全体幼儿并涉及班内所有管理要素的管理。整体性原则保证了班级全体幼儿的共同进步而不是部分幼儿的超常发展,确保班级各种管理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
2) 要贯彻整体性原则,必须平等对待所有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对每个幼儿的活动又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可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在做幼儿活动评价时,教师应对幼儿多作纵向比较,肯定每个幼儿的自身发展,而避免过多与其他幼儿比较。此外,要协调班级中的多种管理要素,使班级管理资源的配置尽可能科学、合理,以减少矛盾、冲突,进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3. 参与性原则
² 幼儿园班级管理参与性原则是指教师在管理过程中不以管理者身份高高在上,而是要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民主、平等地对待幼儿,与幼儿共同开展有益的活动。
4. 高效性原则
² 高效性原则是指教师进行班级管理时,要求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尽可能地使幼儿获得更多、更全面、更好地发展,使班级呈现更健康的面貌。在幼儿园班级活动中,人力、物力和时间、精力对管理者和幼儿来讲都是有限的,如何使这些有限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发挥充分的作用,是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总之,以上四个原则中,主体性、整体性原则主要涉及管理思想,而参与性原则及高效性原则主要涉及管理方法。四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贯彻这四个原则,如何用这四个原则指导班级管理工作,是关系到班级管理水平,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是每个班级保教人员在管理中必须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