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ok网

超30万+幼师在这下载课件

新入园幼儿家长常见的误区

所属分类:教育随笔 发布时间:2025-02-01 23:38:03
孩子新入园这段时间,无论是否有情绪的表现,家长都要用心观察,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多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细节是否有大的变化,为孩子做好预防和疏导的工作,什么情况下都要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一、受欺负心态

孩子进入幼儿园,是第一次离开家长的保护,独立踏入社会。孩子有了更多人际互动的机会,需要独立应对多样的情境。与人打交道难免会有一些碰撞和摩擦,这时候家长要务必警惕受害者”的心态。

比如,看到孩子膝盖磨破了,第一反应就是“谁推你了?”看到孩子胳膊上有抓伤,立马问:“谁打你了?”平时在家里,孩子磕了碰了,家长会说:“没关系,爬起来,你真勇敢”,一到孩子上幼儿园磕了碰了,就忍不住总把孩子当成一个被别人欺负的受害者。

  家长的这种过度紧张,受害者心理,实际上给孩子传递了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幼儿园是个危险的地方、在幼儿园会受欺负、被欺负了家长会觉得真没用等实际上就剥夺了孩子处理人际矛盾的实践机会。

如果孩子遭受误伤,家长不妨关注这件事情本身,而不是先入为主的去揣测原因。比如,看到孩子手上受伤了,平和的问:“怎么破了?”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的经过,讲述事实,这样避免孩子顺着父母的焦虑去夸大,或者孩子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选择说谎。家长跟老师核实掌握了事实之后,就可以教孩子如何去处理冲突了,引导孩子关注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受害者的情绪。

二、特殊要求

每到开学季,在孩子需要去适应集体规则的时候,有的家长不经意间强调了个人需要,比如,“我们家孩子不吃面条,咱们幼儿园少做点面条吧”“我们家孩子不吃青菜,能不能多给他点肉吃”“我们家孩子不爱说话,老师帮忙给孩子找个活泼的小朋友一起玩吧。”等等这些需求,实际上都是想通过幼儿园规则的改变,来适应孩子的习惯,而且是个人习惯。父母就像一面镜子,是会折射出孩子对待幼儿园的态度。父母不经意的言行,孩子就会认为: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得到特殊关照是正常的。
 

三、焦虑过度

特别是祖辈家长父母担心孩子进入幼儿园是否能适应,产生焦虑,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焦虑不能过度。更不要让自己焦躁的心情影响孩子,应当坚信:上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好处。

家长应在自己的言行中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有许多小朋友,老师很爱他们”,帮助孩子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从而逐渐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家长不妨给自己定一个焦虑的标准,就是可以提前担心一步,但是不要提前担心更多。比如,孩子上幼儿园,担心孩子离开父母能不能适应,这是第一步,也是合理的。但不要去“脑补”更多尚未发生的事情“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了怎么办?”“在幼儿园能不能吃饱啊?”“要是在幼儿园不上厕所怎么办?”这些属于过度焦虑,一来这些问题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二则即使真发生了,到时候解决问题就好了。每天把这些问题念叨N多遍,并不会避免事情发生,也不能解决问题。

 四、掉以轻心

与过度焦虑的家长相对应的另一个极端,就是掉以轻心。这种心理往往发生在那些第一天送孩子去幼儿园,孩子表现良好的父母身上。第一天,孩子开开心心跟父母说再见,开开心心跟老师进入班级,放学又开开心心和父母回家,好像适应得很快,家长也觉得孩子没问题。家长紧张的心一下子放松了。

但是,其实有一类孩子,他们上幼儿园第二天、第二天、甚至一个星期都没事,但是一个星期之后却怎么也不肯上幼儿园了,这种情况我们叫做是“先不哭,后哭型”

这时候,有的家长,会容易把关注点放在外因上,比如:是不是幼儿园老师不好啊?是不是给孩子选错了幼儿园?是不是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了?等等,这种想法会导致家长不能正确分析孩子的情绪,更不要说客观地帮助孩子疏导情绪了。

孩子出现这类情况也是正常的,因为有的孩子好奇心比较强,一开始上幼儿园,接触的人和事都是新鲜的,这份新鲜感让孩子暂时忽略了分离的情绪。但是当新鲜劲儿过去了,孩子发现这些新鲜变成常规的时候,分离的情绪就表现出来了。

因此,孩子新入园这段时间,无论是否有情绪的表现,家长都要用心观察,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多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细节是否有大的变化,为孩子做好预防和疏导的工作,什么情况下都要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 全文完 -

推荐课件下载

  • 复制教案
  • 返回顶部
    用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