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园,幼儿哭闹现象严重实属正常,在这个期间难免会发生摔跤、磕碰、被同伴抓伤、咬伤等现象,这不仅需要老师更多地倾注细心、爱心和耐心,科学地做好班级安全管理工作,更要做到“预防在先、警惕在前,规避风险”。
一、营造“快乐之家”
1. 老师可将班级的室内环境布置得温馨而舒适:柔软的靠垫、温馨的窗帘、低矮的桌椅还装饰一些鲜花或自己亲手制作的花花,尽量给幼儿一种安全感。
2. 老师要像母亲般地爱护他们,说话轻一点,动作柔一些,并关注到每一个幼儿,让幼儿有信任感,并对老师产生依恋,以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二、注重细节
1. 制作胸卡:
² 老师可给每个新生幼儿制作一张漂亮的胸卡,写上幼儿的姓名和小名,贴在衣服上,这样一是让幼儿觉得有趣;二是能让老师很快熟悉幼儿,叫出的名字,使幼儿迅速产生亲切感。
3. 张贴照片:
² 把一张新生幼儿全家福的照片,挂在教室的墙上,对于刚刚入园的幼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有一种与家人在一起的感觉,哭的厉害或想妈妈的时候,老师抱着去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会大大消减焦虑感。
4. 固定坐位:
² 老师可给新生幼儿安排固定的坐位,并在每个幼儿的椅子上贴上自己喜欢的、精致的小动物图案或是自己的照片,帮助幼儿对“号”入座。 当天来几个幼儿,活动室里就放几张椅子,这样幼儿的人数就一目了然。
5. 清点人数:
² 新生幼儿缺乏集体意识,常常表现得比较“自由”,因此,老师要尽量让幼儿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活动,经常清点人数,以防走失、离开老师的视线。
6. 检查穿戴:
² 小班以下的幼儿身体抵抗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需要老师细心照顾。老师可经常检查幼儿的穿戴,不要让他们肚脐露在外面,以免着凉。每次入厕后老师都要帮助幼儿整理好衣裤,以方便活动,避免因穿戴问题摔跤和磕碰。
三、预防在先
1. 预防哭闹着往外走的幼儿:
² 刚入园的幼儿情绪不太稳定,常常会哭着喊着找妈妈。有的幼儿会趁着有人进出之机往外走,有的幼儿还会自己打开门锁往外走。
² 老师对这类幼儿要格外关注,一方面要多开展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吸引他们注意,稳定他们情绪。而一方面还要随时盯住善于“自由活动”的幼儿。
2. 预防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² 有的幼儿经常会独占玩具或爱抢占别人的玩具,稍不如意便会攻击别人,为此老师可多准备几种玩具,也可每种玩具多备几份,以减少幼儿为抢玩具而发生意外。
² 有的幼儿常常抓人、咬人,老师可合理安排他们的坐位,自由活动时,老师尽量离这些幼儿近些,并经常检查他们的指甲,避免伤及其他小朋友。
3. 预防晨间接待和离园环节:
² 这个时段,老师的站位很重要,最好站在既靠近门口又能通观全局的位置。
² 老师既要和个别家长、幼儿交流,还要随时观察其他幼儿的动向。
4. 预防入厕环节:
² 分离焦虑较严重的幼儿,通常在哭闹厉害时会憋不住尿, 所以老师要注意引导者去小便,以免尿裤子或尿在地上。
² 为避免幼儿入厕因推挤发生磕碰事件,一方面老师组织幼儿分组如厕,另一方面可在便池旁画上一双双小脚印;会有效减少推挤、磕碰现象。
5. 预防户外活动环节:
² 新生幼儿一到户外很容易分散注意,老师必须要严加看管。头几次玩大型玩具时,老师要选择功能单一的、适合刚刚入园幼儿的玩具。如大象滑梯等并教会幼儿怎么玩,一个跟着一个玩,也便于老师管理。
四、重视家园合作
1. 常规情况下幼儿园的家长接送,使用接送卡。从入园第一天起,老师就要和家长达成共识,尽量固定接送看护人,准时接送孩子,并且做到手递手,如遇特殊情况委托他人接孩子时,须提前联系老师,将被委托人详细情况告知老师,还需经幼儿确认认识才可以接走。
2. 特殊时期幼儿园实施封闭管理。家长不进园,指定时间将孩子送至指定的地方,与班级教师手递手。委托他人接孩子的具体要求同上。
总之,幼儿的安全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要想安全顺利渡过幼儿入园初期,老师与家长的安全意识及密切配合是重中之重。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