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表现的行为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行为的适当与否是根据发生的情景相结合。教师须了解幼儿哪些行为是适当的,哪些行为是不当的。当不当行为产生时,教师不仅是制止,更要去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以同一标准要求幼儿行为,要顾及个别差异的存在。
1. 不当行为的定义
² 不当行为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刻,幼儿行为表现妨碍了学习活动的进行。幼儿的不当行为会打断班级活动的流畅性,破坏教室里正在进行的活动。教师需要清楚,不是所有的违规行为均为不当行为,要考虑行为发生的情景。
2. 不当行为的类型
1)不当行为的分类:
(1)引起注意的行为:
² 这是班级里较为普遍的形式,例如出怪样等表现动作,往往受到同伴欢迎。
(2)寻求权利的行为:
² 大部分幼儿的这种行为是为了引起注意,而教师则被视为是障碍而不是资源。幼儿往往要通过不当行为来挑战教师的权威,达到威胁教师领导地位的目的。教师在处理时,往往需要拒绝冲突,理性解决,寻求增进合作的方法。
(3)报复行为:
² 教师的权威及赢得权利斗争导致幼儿报复行为的发生。成熟的教师能够理性控制,拒绝这种报复行为。
3. 幼儿最常表现出的不当行为的时间段如下:
1)自由活动时间:
² 争执:因抢夺、争吵、相互督促纠正而引发的争执
² 喧哗、吵闹、带头起哄
² 不收拾玩教具
² 在活动空间乱跑、互相追逐
2)集体活动时间:
² 不参与、不发表、在旁观看,呆坐
² 不专心
² 不遵守规则、不听从指导、抢别人位置、姿势差
² 互相推挤、不排队或插队
3)点心及用餐时间:
² 挑食、偏食或不想吃
² 弄脏地面或桌面
² 吃的速度快慢差距过大
² 边吃边聊天
² 吵闹、大声说话
4)午睡时间:
² 因睡不着而自言自语、东张西望、唱歌、敲打东西发出声音
² 尿床
² 频尿,经常上厕所
² 不睡
5)分组活动时间:
² 争执(吵架、抢夺、意见不合)
² 兴趣缺乏、发呆、偷懒、不参与
² 声音太大、哭闹、喧哗
² 不收拾或收拾不好
² 不知道如何进行活动
6)户外活动时间:
² 发生意外
² 追逐、乱跑
² 不遵守规则,例如:器械玩法不正确等
² 争执
² 推挤、不排队或插队
7)过渡环节:
² 吵闹、嬉戏、喧哗、起哄等
² 说话、聊天
² 不专心
² 动作速度不一,差别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