² 幼儿园教师想要让幼儿表现出合乎期待的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正强化的策略。正强化是教育心理中一个常用概念。当幼儿表现出一个行为后,就能够得到正向强化,该行为被表现出的几率增加,这就是正强化。
² 它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例如,当幼儿表现良好行为时,教师常用的方法有奖赏、赞美、鼓励等,这些都是正强化,具体内容如下:
1. 奖赏
² 教师在幼儿表现良好行为时,给予幼儿奖励品,用其来满足幼儿心理或生理的需求,为了再次得到奖励品,幼儿往往会倾向于再度表现出类似的良好行为。
1)奖赏的分类
² 可以把奖励品归纳成以下四类:
(1) 食用性奖励:用来满足生物上或身体上需求的,如食物。
(2) 精神性奖励:用来满足心理上、精神上需求的,如微笑、注意、点头、拥抱等等。
(3) 物质性奖励:用来帮助学习上的满足,例如文具、运动物品等等
(4) 活动性奖励:给予幼儿特殊待遇,让他多玩会喜欢的活动或玩具等。
2)奖赏的注意事项:
² 在实施奖赏策略时,教师需注意如下事项:
(1) 要慎重选择奖赏类型。因为奖赏类型有不同,效果也将因人而异。小年龄的孩子偏重于物质性、食用性的奖励,而大年龄的孩子则多些社会性奖励。教师在选择时,须先对幼儿的兴趣、需求、人格特质等有适当了解之后,加以交互运用,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2) 尽量避免奖赏的副作用。奖赏如果滥用,常常造成幼儿之间彼此竞争或不重视的心理。奖赏如果不用,也会让幼儿得过且过,毫不在乎的态度。而为了避免幼儿对奖赏产生依赖心理,或争强好胜,彼此嫉妒,教师不妨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决定奖赏的标准、方式、内容,以此来慢慢培养幼儿自律的行为
(3) 精神奖赏重于物质奖赏。一般而言,幼儿表现良好行为时,立即以物质奖励,有时候会造成误把奖赏作为了目的,这样就失去了奖赏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教师不要一味的运用物质奖励。为了培养幼儿自律、自尊,不妨多用赞美、微笑、鼓掌等精神奖励法,慢慢取代低层次的物质奖励
2. 赞美
² 赞美,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社会性奖励。与物质性奖赏相比,它随时随地都可以用,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称赞这种方法也是有许多注意事项:
1) 赞美的要领
² 使用赞美的方法来奖励幼儿,首先避免千篇一律的对幼儿说:“你真棒!”“谢谢你,你做的很好!”,孩子们听久了,会认为这只是教师的口头禅,而失去了它奖励的成分。称赞的内容是需要经常更换,并且指向具体行为的。
² 称赞一定是称赞幼儿的行为,而不是幼儿本人。当教师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受到赞美,但如果教师说:“谢谢你帮我拿了东西!”幼儿就能了解称赞是与自己的某个行为有关的。在幼儿表现良好行为之后,教师立刻给予口头赞美,这是称赞的最佳时机,可以鼓励幼儿继续表现良好行为。
2) 赞美的表达方法
(1) 在表达称赞时,不能只靠语言,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声调也是很重要的表达。称赞的讯号通过温暖的声调、身体的接触(如抚摸头部、轻拍肩膀等)、诚恳的态度,自然而舒适的表达出来,能够很好的被幼儿接收、
(2) 假如幼儿只是完成了例行活动,教师却给他过多的情感称赞,这时称赞就明显过当,幼儿自己都会怀疑教师称赞的真实性、
(3) 称赞时要避免暗含批评的意味,比如,“你今天表现的很好,不过我还记得上次你犯的错。”这种称赞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3) 注意事项
² 使用称赞不是没有反效果的,教师使用了太多的赞美,会使幼儿养成依赖教师的赞美才开始行动的习惯。有些幼儿为了得到教师的称赞,活动时的焦虑感明显增加,一直到成功的被称赞才变得舒服。所以,教师在使用称赞时,需谨慎。不具意义或敷衍了事的称赞要尽量避免,称赞应以幼儿的行为表现为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增加幼儿内在真正的满足。
3. 鼓励
² 称赞与鼓励是有区别的,赞美是外在的奖赏,对幼儿好行为予以肯定。这是针对行为结果的评价。而鼓励则是针对行为的过程给予认可和肯定,不管幼儿做得好与不好,如果过程中努力、进步了,就值得鼓励。
² 长期处于沮丧、挫折的幼儿,会有较低的自我概念、较低的自尊,进而影响其自信心。一个好的教师应该知道如何通过鼓励的技巧提升其自尊。鼓励有三个要点值得注意:
1) 注意幼儿的长处与优点
² 所有幼儿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教师要帮助他们寻找,而不是评论缺点及否定他们的努力。
2) 注意过程而不是结果
² 现在很多幼儿都是成就取向,也是社会及家庭中的影响。幼儿甚至在早期就知道成就的重要性,当教师注意幼儿的成就和结果,也是在强化幼儿谁赢谁输的概念。在鼓励幼儿上,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幼儿在过程中的努力、进步、投入和优点上。
² 例如,教师看到一个孩子花了很多时间在堆积木上,想堆出一座高楼,教师可以告诉他“你用了很多时间堆出了这么高的一座楼!”这样的叙述对幼儿的鼓励就不是集中在结果,而是在过程中,幼儿的付出上。
3) 不要过于强调错误
² 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试错,只有犯过错,尝试过,才知道成功的那条路该怎么走。幼儿如果被教师教导成害怕犯错的人,那么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也会充满了不平坦,甚至会因为怕犯错而变得退缩,自信心下降。
² 教师要通过鼓励重视过程,给予指导而不是提醒其哪里错了。这样,即便幼儿失败,也对自己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