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一,老师要多些主动和关注
² 这类家长因为感到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在班级家长会或亲子活动中常常会产生观望的态度,主观认为老师对他们关注不够,对老师容易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一般不会主动找老师沟通,作为老师要主动热情地与他们接触,让她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关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班级工作中来了。
策略二,老师要多些面对面沟通和指导²
² 这类家长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低以及工作环境、接触人群的关系,对于很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各种正向的信息了解不多或不太了解,有时会完全听信孩子的说法,不容易出辨别出哪些是对孩子成长有益的观念和做法,也不善于主动地去了解或和别人交流,因此老师要注意经常性地给予他们指导,在给他们提要求时要尽量减少使用书面通知,多用口头语言和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沟通时要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有时还要演示给他们看具体怎么做才行。
策略三,老师要让这类家长感受到自己的长处
² 现在家长学历整体比较高,学历不高的家长会感到自己与高学历家长有差距,非常害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而且这种心理还比较强烈。在班级的家园活动中常常不敢出声,不仅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不自信,甚至对自己也是否定的。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发挥他们的长处,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级的家长工作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不仅可以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还自然带动了他们孩子的发展。因此,老师要智慧地挖掘、让其发挥优势,帮他们树立在家长群体中的信心。
策略四,老师要维护这类家长的参与权
² 班级家长群体中,一定会有贫富差距,作为老师,在设计任何活动时,都要考虑到全体家长的心理需要,坚持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是面向全体的,公平、公正的原则。老师在组织集体活动及家园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类家长的立场和经济承受能力,特别要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伤害到他们。
策略五,老师要根据孩子成长节奏给予持续指导
² 老师要根据孩子的需要主动给予这类家长具体的要求和方法。而且这样的家长还需要老师“促落实”,一个问题帮他解决了,给他方法了,在过程中还要支持他反复实践、反思,否则老师对家长的指导“松”下来,家长也就将孩子的教育“松”下来的。
² 因此老师在开始阶段要督促这类家长,然后跟进他们的困难并给予指导,老师要“拽着”他们,促使他们从先被动后主动的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以便实现家园共育。
当老师与这类家长沟通时还需注意以下二点
一是,要把握谈话的时机,让家长产生触动。
二是,要引导家长发现孩子的变化和优势,让家长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