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要点提示
1)小组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共同体,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协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幼儿各自经验、知识优势和思维特点,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形成共同的研究结果。
2)小组活动的过程既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促进幼儿情绪情感和社会交往技能积极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跟随幼儿”,并在有需要的情况下,适当地运用教育策略,为幼儿搭建合适的台阶。使他们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分享,经历有效的合作学习过程。同时,用具有层次性、渐进性的开放问题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二、 小组活动教师工作流程具体内容
1.确定小组活动目标
1)愿意、积极参加小组活动,体验小组活动的乐趣
2)小班: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任务;中、大班:能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能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喜欢尝试和探索。
4)愿意倾听同伴的发言,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
5)乐意用语言、符号、绘画等喜欢的方式描述学习过程或结果。
6)活动结束后,能主动收拾、整理材料和场地。
2.确定小组活动内容
1)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教育内容和活动材料确定小组活动内容;
2)可以围绕五大领域内容设计和确定小组活动内容。
3)根据班级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确定小组活动内容。
3.做好小组活动准备
1)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兴趣的活动内容;根据幼儿能力、性别、个性特点将幼儿分组,也可鼓励幼儿自由组合(幼儿自主形成2-4人的小组为佳,教师分配或引导形成的小组人数则以6-10人为佳)。
2)提供充足材料(人手一份),材料取放方便
3)选择教室里适宜开展小组活动的场所,远离通道或干扰区域
4.确定教师职责站位
1)主、配班教师组织开展小组活动,通过提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尊重幼儿的选择,协助幼儿选择小组成员,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引导幼儿合作。
3)保育教师关注活动中有特殊需求的幼儿,必要时给予帮助,处理突发事件。
5.组织开展小组活动
1)教师提供材料,交代任务,幼儿操作在前,教师观察引导在后。
2)提供具体的学习材料,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愿望与兴趣
3)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可以由教师协助将任务进行分解,并引导幼儿自行选择;对于年龄稍大的幼儿,可以协助他们自行协商开展分工合作,并且可以支持他们在小组中选出组织者和领导者。
4)让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给予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可以建议他们商量-下合作过程中的分工
5)活动结束后,提醒幼儿整理材料,将材料放回原处。
6.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1)观察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灵活增减活动环节,将预设内容与生成内容有机结合。
2)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需求,灵活采用表情、眼神、手势及语言的方式给予必要的支持
3)鼓励幼儿运用语言、绘画、符号等方式,表达或记录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关注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探索、思考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合作能力及情感态度。
5)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幼儿提出个别任务,并予以指导
7.小组活动总结与反思
1)总结教师制定的小组活动目标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幼儿的兴趣与需求;
2)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是否能支持幼儿开展操作活动获得有益的经验。
3)幼儿在小组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并与材料、同伴进行有效的互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