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ok网

超30万+幼师在这下载课件

幼儿园运营管理:如何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所属分类:幼儿园资讯管理 发布时间:2025-03-15 06:25:01
幼儿园班级文化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1.重视班级环境创设;2.建立班级管理制作,形成良好常规;3.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

班级文化:

案例分享:我认识一位陶老师,他刚刚工作不久,为了给幼儿营造出温馨的班级文化氛围,对班级环境进行了重新的布置,收集了许多可爱的毛绒玩具点缀教室。想以良好的环境氛围感染幼儿、影响幼儿。可是一段时间后,陶老师发现这些毛绒玩具只是被孩子们拿来玩儿,而且还扔得到处都是。完全有悖于初衷。陶老师很困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通过这个事例,大家都能够判断出陶老师已经能够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了。知道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调动幼儿探究与实践的兴趣,还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但是没有意识到,良好班级文化的营造,不仅仅体现在环境创设的改变上。还体现在班级的常规管理、班级活动等许多方面。由于陶老师对班级文化认识的不全面,导致班级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那么什么是班级文化呢?大家都听过幼儿园文化,那么幼儿园文化体现了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文化底蕴、发展方向,是全园的精神力量也是幼儿园的品牌形象。那么班级作为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也是一样的,在这里班级文化就是一个班级的全体幼儿、教师团结在一起的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的总和。简单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言行、班级人际关系、主题墙、活动区、环境等。

班级文化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文化。比如说教室墙壁的布置与装饰、桌椅的摆放、幼儿物品的摆放、班牌儿、区域创设等。隐性文化则包括各种班级公约。班级幼儿的各种观念,从幼儿身上体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等。班级文化也是不断发展的。但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却有着强大教育力量的文化。它直接影响幼儿在班级的生活质量和个性发展。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因此,班级文化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本,为每位幼儿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和谐发展的人际交往、宽松的心理环境,健康成长的空间”为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班级管理的特色,营造宽松、温馨的生活氛围,建立井然有序的班级常规。打造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文化,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 重视班级环境创设

1) 创设安全和谐的物质环境。教师要创造干净整洁、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主题鲜明、富有童趣,班级环境的创设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感到班级就是自己的家,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布置大家共同的“家”,感到自己就是这里的主人。

活动室的设计不管是桌椅的摆放,还是主题墙的布置、挂饰、作品栏、自然角、区域等环境创设,都要做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每一个角落,创造出鲜明的班级特色,展示出丰富的班级文化、给幼儿营造出一个温馨舒适、整洁灵动的“家”的感觉。为幼儿提供了尽可能多的观察、探索、操作、学习的机会,又渗透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2) (2)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宽松的心理环境的创设在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幼儿的良好心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良好心态,教师用亲切的态度、温柔的语言,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认真倾听、积极启发引导,提供观察条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正确对待幼儿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的破坏行为,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教师要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亲近感,让幼儿能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要让幼儿在班级中感受同伴的支持,吸引幼儿天天上幼儿园;要抓住班级中特殊事件例如:生病幼儿、高需求宝宝,尽可能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 建立班级管理制作,形成良好常规

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是营造班级文化的有力保证,一个良好的班级除了幼儿的自觉还需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建立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参与到制度的建立中来,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制订班级制度,这也充分体现了幼儿是活动主体这一原则。班级制度是教师和幼儿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如游戏规则、文明礼仪、友好相处等,鼓励每一位幼儿参与制度的制订,让每一项制度都获得幼儿的认可,促使幼儿进行自主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把班级管理的执行权交给幼儿,在思考、讨论、确定、表达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责任感,让幼儿体验自主服务、自我管理的成功感。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处处为幼儿做出行为学习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为幼儿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执行班级制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一日常规,常规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且大大小小的生活细节都要涉及,如阅读要求:“请保持安静”“爱护图书”“看完图书请放回原处”“一页一页轻轻看”,等等。进行区域活动时,孩子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将区域卡放进所要进入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人数限制,区域卡放满了,就不能再进入,需另选区域,离开的时候还要把区域卡放回原处。午睡的要求:轻轻地进入午睡室,鞋子摆整齐、衣服叠整齐,起床轻声交谈、穿衣服、叠被子等。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后,教师就不用每天跟在幼儿后面时时提醒他们各项常规了,而且随着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秩序也越来越好,常规要求体现了班级文化特色。

3. 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

“以幼儿发展为本”,注重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真正发挥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鼓励幼儿主动探索,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身边的事物,持续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创造,让幼儿在自主中学习和探究。使幼儿在与周围环境、材料的互动中不断探索、操作中得到宽松、自主、个性化的发展。如用瓶盖开展数数比赛、用小棍拼摆图形;用废旧纸箱、酸奶盒、饮料瓶等,进行“龙”、“机器人”等的大型构建活动;用废旧包装袋、塑料袋等材料进行“时装”制作活动;通过让幼儿讨论比赛项目、比赛规则的制定,运动器械的制作,工作人员的职责等让幼儿自己组织一场运动会等。

教师要善于捕捉一日活动中的一些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比如带领幼儿散步时,可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班级自然角的变化,启发幼儿联想自己和周围人的衣着、环境的变化,感知四季的明显特征;户外活动时带领幼儿发现影子的变化,通过“找影子”的游戏,在玩中很自然地就能发现在什么情况下看得见影子,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影子,有的时候影子在前,有的时候影子在后;通过“小小新闻播报员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还能引导幼儿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

班级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每个家庭都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除了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家长课堂”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班级,利用自身的优势组织幼儿活动,有的家长为幼儿讲故事;有的家长带来科学实验的器材,组织幼儿做科学小实验;有的家长和幼儿一起包饺子;还有家长带领班级的小朋友们参观消防中队,让幼儿了解各种消防器具及消防员叔叔的训练、生活情况,激发幼儿对消防员叔叔的敬佩、热爱之情,增强了防火意识。在家园的共同合作中,通过丰富有效的活动,促进班级文化的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任重道远且富有挑战的过程,营造班级文化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通过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

幼师ok网微信公众号

推荐课件下载

  • 复制教案
  • 返回顶部
    用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