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国家层面的政策设计来看,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党和国家在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等政策中,明确提出要“成立家长委员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家长委员会”上升至现代学校制度应有之义的高度来看待。2012年2月,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更是从专题文件的角度,重申了建立学校“家长委员会”的重要价值,标志着将家委会建设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上来,也使得各地方政府重新认识到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的迫切性。很显然,国家政策的执行离不开各省份地方政府的具体落实。
家长委员会作为沟通联结家庭与幼儿园的重要桥梁,能够促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协同发展,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客观需要。
家长委员会作为家园合作途径之一的群众自治组织,是家长自愿组成、家长独立自治、家长自主管理家委会事务的组织。家委会通过参与幼儿园和老师评价考核,有助于完善幼儿园管理制度,构建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育人体系形成。我认为,家委会是新时代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体现。那么,幼儿园如何幼儿园治理的角度,思考家园合作的过程中的家长委员会建设呢?
1.家委会的思想建设与正能量引领
充分认识成立家委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以及具体目标与要求,形成思想基础。
2.家委会明确功能定位与职责范围促进边界意识建立
定位清:指通过明确家委会的组织性质、功能作用,以及服务宗旨,进而确定家委会具体的组织定位与功能;
职责明:指通过规定家委会与学校、家庭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组织与职责、权利与义务等,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教育工作,并发挥沟通学校与家庭的作用;
3.家委会组织机构建立与自我民主管理
指通过鼓励制订家委会的组织章程,按照民主程序选举家长代表,确定组织的规模及其成员分工,推进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机构组建。倡议幼儿园做好家委会公开竞选,让家长做公开竞选演讲,促进家长对学前教育的人,促进对幼儿园工作的理解,实现有的放矢地服务幼儿园工作,并相互促进各自成长。
4.家委会运行机制与规范流程建立
明机制。指通过建立健全家委会和学校的管理与评价议事机制,完善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作用机制,强化班级、年级、学校等不同层级家委会的制度化建设,保障中小学家委会正常运转。
细流程:家委会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如何让这根纽带既要牵好学校,又要牵好家长?仅仅靠制定一个章程,能解决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吗?不能,因家委会参与人员均是家长,且是义务进行相关工作,如果单以制度管理,收效甚微。
家委会工作需规范流程,使之成为家庭、幼儿园协同育人的行动依据,把共育落到实处。规范细化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包括每一个人的职责、任务以及责任人。只有按流程办事,做到人人有责、心中有校,制定出精细化、标准化的目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才能得到保障。
5.家委会保障与正向评价建立
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有效性不紧紧需要赋权,更需要赋能,应该激发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保障家委会工作开展。指通过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提供必要的经费、办公条件等人财物资源,强化政府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与考核,确保中小学家委会依法、规范、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
综上,家委会的建立和参与幼儿园工作,倡导家长参与也是保障家长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的重要举措,应该坚持按需参与、按能参与、按规参与、有效参与等原则。这种充分而有效的家长参与园所管理的工作,对提升家长教育素质、改善家校关系、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可以促进家长委员走出“自治”困境,更多促进家园之间的协同育人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