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要点提示
1. 什么是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是在自然条件下观察被研究的对象,如实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分析、评估并进行分析,帮助教师解读教育对象,有效地运用评估结果,制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方案,为幼儿的学习、活动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支持。
2. 什么是撰写观察记录流程?
撰写观察记录流程是指:教师在撰写观察记录时,按照准备即确定观察目标、观察对象、观察地点、观察时间——在观察过程中运用表格、叙事、影音设备等方法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教师运用专业知识与教育理念分析、反思、制定教育策略的步骤,使教师学会如何运用多种方法观察、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与需求,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调整教育策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 理清思路 明确关键要点
教师撰写观察记录流程,帮助教师梳理了观察目标、观察时间、观察内容、观察前的准备、撰写观察记录的方法、如何解读幼儿的行为、如何制定教育策略。在教师撰写观察记录流程的每个环节,都为教师进行了详细的内容说明。流程通过37个关键要点,指导教师撰写观察记录的具体方法。
二、 教师撰写观察记录的流程具体内容
1. 教师撰写观察记录前的准备
1)确定观察的目标:教师要围绕幼儿健康、语言等五大领域,对自己的观察范围、目的和目标进行明确界定,弄清自己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想发现什么和期望解决什么问题。例如:观察幼儿午睡起床环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观察自理能力、自我服务意识;观察益智区,教师要观察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与材料互动等。
2)确定观察对象:一个、一组或全体幼儿,建议观察初期选择单个幼儿进行观察。
3)观察地点:根据观察目标选择适宜的观察地点,例如:活动室、睡眠室、盥洗间、户外活动场地、走廊等。
4)观察时间:观察时间的确定与观察目标密切相关,教师想要了解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状况,就要选择相应的时间段进行观察。例如:想要了解幼儿和家长分别时的表现,可在幼儿入园时观察;想了解幼儿的平衡能力,可在幼儿户外活动时了解;想了解幼儿专注力、创造力、交往能力可在区域活动或集体教学活动时观察。
5)记录工具:笔、针对所要采用的观察方法设计的记录表格、相机、手机、摄像机。
2. 观察记录的类型:结构性观察记录与非结构性观察记录
1)结构性观察记录:观察者根据观察目标设计量化表格,把观察对象和观察过程填在预先设计的表格里,在记录表上,观察主题、观察情景、观察事件的项目、观察时间间隔、观察者的角色等都界定得十分清楚,必须按照设计的表格来观察与记录。 这种观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可以量化的观察数据,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此方法一般适用于学术用研究,撰写论文等。
2)非结构性观察记录:不需要设计严谨的记录表格,没有预定目的地去观察一名或一群幼儿时采用的记录法,教师一般用叙述性的方法记录。
3. 撰写观察记录的方法
n 结构性观察记录的方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行为核对法、等级评定法等。
² 时间取样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的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即出现多少次的一种观察记录方法。例如:一位中班教师的目标是要了解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于活动内容是否持续关注,教师确定观察目标是幼儿参加集体教育活动注意力,然后制定表格,表格要有观察对象、观察者、观察时间、观察记录方法,观察记录表中体现幼儿的注意力方面的行为表现:举手、发言、干扰他人等。教学活动以5分钟为一段划分来观察幼儿,并将观察到的行为用ⅴ或ⅹ填入表格。
² 事件取样法:从行为或事件一出现或开始,教师就要观察,持续到行为或事件结束。例如:教师观察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在表格里设定观察的内容:独立如厕、洗手、穿鞋等,表上记录每位幼儿掌握这项技能的时间;幼儿攻击性行为记录表:教师发现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制定此表格,表格的内容是:时间、事件之前发生的事、在场的人、之后发生的是、评论。通过这张观察表,教师可以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后有什么现象,看看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有何模式,以便有针对性的指导幼儿行为的策略。
² 行为核对法:事先将要观察的行为项目排列成清单式的表格,然后通过观察,检查核对该行为是否呈现的方法,记录的方法一般是二选一,即是或否、有或无,核对法既可以观察一群孩子也可以进行独立观察。例如:观察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行为,教师根据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列出观察内容,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等,教师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在表格里填是或否。
² 等级评定法:是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后,对其行为所达到的水平进行评定,判断行为质量高低的一种方法。例如:观察幼儿进餐行为表现,内容有认真洗手、正确使用餐具等,检验的指标是经常、偶尔、很少等。教师根据这名幼儿的表现选择相应的指标。
n 非结构性观察记录的方法:日记式记录法、轶事记录法、实况详录法。
² 日记式记录法:是对每个幼儿进行长期跟踪的观察,有选择性的记录幼儿生长和发展的某些方面,它的目标是按时间顺序来记录观察对象的,通常是幼儿生活中新的行为事件,它能连续的获得观察对象的发展变化的一种观察记录方法。
² 轶事记录法:是观察者将感兴趣的,并且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幼儿的行为和反应,以及可表现幼儿个性行为的事件,用叙述性的语言随时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分析的一种观察记录方法。
² 实况详录法:是指观察者忠实的按时间的顺序,尽可能详细完整地记录观察对象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每一个行为及情境,然后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n 摄像法:借助相机、手机等辅助工具,帮助还原当时的游戏情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记录方式。
4. 写完观察记录后要做什么
² 文字型的记录材料要及时梳理。
² 表格记录的材料要及时做好统计,以便进行研究、撰写论文等。
² 根据记录的内容、形式进行分类,作为撰写幼儿成长手册、家园联系册、幼儿发展评价、家长会以及教研的一手资料。
² 对个别幼儿的问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家园携手促进幼儿发展。
² 教师将观察记录要用叙事性的方法进行整理,并进行分析、反思、调整教育策略。整理好的观察记录——叙事性观察记录作为幼儿园常规工作上交保教主任批阅存档,建议每周1—2篇,这是教委年审必看的一项常规工作。
5. 幼儿园常规性观察记录:叙事性观察记录
n 观察记录的结构:写清楚观察日期、观察起止时间、观察地点、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等;观察的目的、目标和方法;观察过程实录、原因分析、 教育策略(建议:园内最好有统一的观察记录表)
n 撰写观察过程实录的方法与要求:
² 方法:运用白描的手法进行记录,客观的描述某一个孩子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态度、行为、动作、语言、表情等真实情况,即客观、准确的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这部分是观察记录的核心内容。(可依据教师日常观察记录内容撰写)
² 要求:记录要围绕具有典型、有意义的事件和要反映的问题集中描述,重点突出;对事件的描述要系统、完整、清晰、有条理、有逻辑;内容要有依据,能够反映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要用具体的、非评判性的语言来叙述,避免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主观臆断的语言。例如:伤心,愤怒、害羞、敌对、固执、自私和懒惰等。
n 撰写分析的方法与要求
² 方法:分析观察记录要以幼儿为本,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用科学的儿童发展理论和学前教育观来分析:分析观察的过程,包括幼儿能够做什么,达到了什么水平;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角度解读幼儿的行为,分析幼儿的需要和经验;围绕观察目标分析:结合文化、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以及幼儿成长经历等方面,分析幼儿行为的原因,明确幼儿的深层诉求;将观察到的发现和自己的工作实践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² 要求:分析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的给孩子下结论,更忌讳给孩子插上一种标签;分析问题切忌就事论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幼儿的特点、需要和问题。
n 制定教育策略的方法与要求
² 方法:幼儿教师依据观察记录分析,反思自己现行的教学策略,深入思考如何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如何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帮助、指导和支持;如何从内容、方式、策略、环境等方面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育策略和行为;针对个别幼儿如何进行家园共育等。
² 要求:策略要具体、深入,教师观察到某种现象后,要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实施策略的过程中验证策略是否得当,从而使观察层层深入,挖掘相应的教育价值,实施有效的教育;实施的内容、方式、环境、条件等方面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
n 建议:
1)结合《指南》《纲要》的五大领域目标和建议,制定观察目标、撰写实录过程、分析和制定教育策略。
2)参考书籍《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成长在路上》等。
6. 教师撰写叙事性观察记录的策略:找准典型、有意义的事件
1)能够反映幼儿发展特点、发展水平的事件。
2)能够反映幼儿的个性特点、兴趣、需要的事件。
3)能够反映幼儿的自我意识、归属感和社会情感发展的事件。
4)表现幼儿面对矛盾、冲突、挑战时的态度和行为的事件。
5)能够反映幼儿发展中的问题的事件。
6)能够反应幼儿各种游戏发展水平的事件。
7. 教师提高撰写能力的建议
1)教师要通过学习专业理论,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读懂《指南》和《纲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个体差异等,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
2)多看、多想、多写在实践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观察幼儿、分析解读幼儿的专业技能。
3)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运用教研形式相互学习与支持,拓展思路提升撰写技能。
撰写观察记录流程,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思路,掌握撰写观察记录的具体方法,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改进教育方法。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