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分工:保教配合、合理分工
1.主班教师
1)活动前与保育教师沟通,明确配合的内容。(创设音乐
环境与道具、指导保育教师了解音乐内容、配合播放音乐等)
2)根据教学活动计划组织幼儿开展活动,活动中引导幼儿
通过聆听、身体表现、游戏等形式感受音乐,通过启发、鼓励等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活动中根据重点和难点对幼儿进行指导,关注个体差异。
4)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音乐常规:进场常规、游戏表演常规等。
5)指导保育教师工作,随时沟通需要保育教师关注的地方。
2.保育教师
1)了解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要求,配合教师按要求
创设音乐环境。
2)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关注个体差异,给予幼儿一定的帮
助和指导,活动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根据活动帮助教师播放音乐、提示常规要求等。
4)提示个别幼儿活动常规、入厕等。
²
二、撰写教学反思
1.反思目标的制定
目标是否明确,具体,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是否能面向全体幼儿,并关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
2.反思准备:
1)教师应反思活动设计与组织是否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
2)反思物质准备是否能有助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创造。
3)反思音乐环境是否符合音乐特点和幼儿年龄特点,幼儿是否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
4)反思准备的内容是否贴近幼儿生活,是否生动、形象,有利于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反思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否以情景化、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引导幼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感知、表现乐曲。
4.反思改进措施
教师如何更好、更细致的关注幼儿表现,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如何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幼儿获得艺术体验及相应的审美经验多种能力,形成良好的音乐习惯常规的方法。
三、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具备丰富的音乐知识,能够具备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
1)教师拥有良好的音乐综合能力,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理解。
² 鉴别力: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和情绪性质;辨别作品的基本结构。
² 创造力:结合不同作品教师创编动作、图谱、进行绘画、语言描述等。
2)通过舒适的歌唱、协调的动作和富有个性的表述、表现展示音乐的魅力,从而感染音乐中的幼儿,使他们得到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从而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和水平。
2.教师要巧妙运用音乐作品的可欣赏性和欣赏价值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可感性、可接纳性
1)学习各年龄班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特点和选择音乐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的音乐作品形式上是否鲜明突出、结构是否完整、长度是否适宜、可参与性是否充分等。
2)活动前教师要认真的分析和节选,选择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乐段或节奏变化明显的乐段进行提炼,并与幼儿实际情况相结合。例如:《梁祝》它的几个乐段分别讲述了不同的故事情节,教师将“化蝶”一段提出来,引导小班幼儿通过观察道具“蝴蝶”的翩翩起舞,结合乐曲优美、舒缓的旋律展开想象与模仿。这个活动抓住了幼儿的兴趣,又过滤掉幼儿不易理解的音乐。
3.教师要善于分析乐曲的曲风和节奏、旋律特点,运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魅力
4.教师要扩宽思维,运用多种形式把多段式变化明显的乐曲进行环节划分,从而使乐曲更加易懂,富有生命力
1)教师可先对音乐进行仔细的品味和分析,找出它的结构特点从而进行“量体裁衣”的细加工过程,将音乐通过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引导。
2)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听赏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会听音乐讲故事,想办法把自己的音乐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5.教师要提高观察幼儿的能力,注重整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
1)教师在活动设计和组织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幼儿,切忌将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转嫁于幼儿,束缚幼儿的思维。
2)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
3)关注个体差异,多引导、多提问,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对理解有偏差的幼儿也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正确引导,使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得到提高。
4)活动结束环节,教师要善于总结、评价,给幼儿在活动后的思考留有充分的空间。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思维感受音乐作品,多听、多欣赏,不断地扩展自己的欣赏空间,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组织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音乐、创设幼儿感兴趣的音乐环境,在活动中以游戏、表演等多种手段完成教育目标;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游戏化、生活化,在活动中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以及参与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