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分享的内容是---幼儿安全事故的风险规避
首先跟大家谈一谈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也叫“海因里希安全法则”。
“海因里希法则”的核心是说:在1件重大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海因里希法则”概念是什么呢?我给大家汇总了四点:
一是,事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是有规律所循的。
二是,务必要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不得有侥幸或懒惰心理。
三是,安全隐患持续存在,最终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四是,要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重视各类事故的苗头,将其消除在萌芽阶段。
“海因里希法则”给到咱们什么启示呢,至少有三个启示:
启示一:消除“事故是偶然、意外的,没必要过渡紧张”的想法,克服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漠视心理。
启示二:避免在安全上“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克服“事故不可避免论”。
启示三:对“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我们了解了“海因里希法则”意义之后,最重要的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预防的意外事故的发生,我用40年的管理经验,给大家梳理出了全方位规避幼儿事故的六大策略与大家分享:哪六大策略?
一是,健全的安全制度:安全制度是不断完善的,它与其他的制度同样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具体、有效越好。切忌朝令夕改、切忌一纸空文。
二是,完善的安全责任书:规范的与各岗位签订的安全责任书,包括:《消防安全责任书》、《家长安全责任书》、《教师安全责任书》、《班级安全责任书》、《厨房安全责任书》、《保安安全责任书》等。根据实际需要还有的签订了《校车司机安全责任书》、《假期安全责任书》等。
三是,明确的安全职责:全员各个岗位及环节的安全标准与要求,均应写进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里,让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安全责任,以便强化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感。
四是,落地的安全预案:安全预案不是用来应付检查,让别人看的,一定是切合实际的,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例如:几年前教委委托我们去给一家民办做年度验收,在资料里我发现了一份《堵车预案》,我很是好奇就问园长这是怎么回事,后来得知这家的外面经常会出现堵车的现象,根据这种情况就制定了《堵车预案》,当校车堵在那里的时候,就会有一套预案把孩子从校车上接下来,并有专人护送到,既节省了时间,也不影响幼儿吃早餐。大家是不是也觉得这才是落地的安全预案。
五是,规范的安全检查:的安全隐患是隐藏在每个环节和细节之中的,所以说监督检查的制度必须要有计划、分层次、有效的落实,制度再好,没有落实等于零。
六是,定期的安全培训: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一个系统工程。从培训的对象可覆盖至教师、其他各岗位人员、家长、幼儿等,从培训的形式可以是多层次、全方位、包括线上线下的等。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幼儿安全事故规避的有效措施
措施一:隐患排查:如何彻底排查呢?
² 由内到外的排查:说的是,从角落-区域-教室-公共区域-户外-到建筑设施。
² 由远到近的排查:说的是,从周边-围墙外-操场-到教室。
² 由整体到局部的排查:说的是,从楼体-房间-教室-区域-家具-玩教具-到被褥服装等。
² 由大到小的排查:说的是,从制度-预案-甚至小到螺丝钉。
排查覆盖了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采取的是地毯式的有效方法
措施二:走出三个误区:哪三个误区呢?
一是,为了确保安全而取消活动。
二是,为了安全而降低标准。
三是,为了安全而限制范围。
通过这三个误区,我们就可以看到了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² 步入误区的原因是消极的安全观。表面上看,幼儿是安全了,长期下去幼儿会从不能活动发展到不敢活动甚至不想活动。长此以往幼儿的视野变得狭窄,无实践经验,好奇心淡化,创造力想像力被抹杀。更令人不安的是,由于幼儿缺少必要的锻炼,当独自身处不安全的境地时,缺乏必要的应对能力。这样不是会更容易出意外事故吗?
措施三: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有安全标准与要求:
1. 对幼儿安全教育要求:
² 没有成人看护不从高外往下跳或从低处往上蹦。
² 不爬窗、扒窗,注意推门和开窗时不推玻璃。
不自己动插销、开水等。不喝生水,不吃变质、有异味的东西。
² 走路靠右边,没成人带领不自己过马路。
² 知道自己的姓名、园名、家长姓名、单位、家庭住址、会表达清楚。
² 不随便把东西放在嘴里,不带小刀、小钉等锐利玩具,会保护自己。
2. 对幼儿玩大型玩具安全要求:
² 定期检查器械是否有毛刺,松动,开裂等不安全因素,及时维修维护。
² 教育幼儿有秩序地玩,不互相争抢、拥挤、推拉,打闹。
² 老师集中注意力组织保护好幼儿,确保幼儿在自己的视线中。
以上只是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都应有安全标准与要求。
有了标准与要求,才能实现安全有制度,有落实、有检查、有成效。
总而言之,幼儿的安全是的大事,只要我们以辩证的态度处理好保护与安全教育的问题,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细致地做到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