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ok网

超30万+幼师在这下载课件

“以儿童为中心”的班级环境创设

所属分类:幼儿园资讯管理 发布时间:2025-04-20 06:29:02
将对自己作品和同伴的作品进行互动,在便利贴上用画表达自己的感想,也可以请老师记录自己的讲述,并把他们粘贴在作品旁边。

“以儿童为中心”的班级环境创设

一. 环境要引发幼儿的好奇好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进行的。幼儿园班级环境是幼儿隐形的老师。只有班级环境具备“激发幼儿兴趣、引发幼儿疑问、主动寻求探究”的功能,才能调动幼儿的认知积极性,让他们自主的与环境互动。
    怎样的班级环境才能引发幼儿好奇好问呢?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1. 环境布置要尝试留白,不要太满。

2. 多给幼儿想象、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可以保留和展示未完成的作品,收集和利用废旧材料,探索物品的多种用途。

3. 给幼儿一些与日常经验、常规思维不相符的信息,引发幼儿观察、思考、比较,从中发现矛盾,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例如, 教师发现班级的孩子对火箭发射很感兴趣,经常会拿着一些

类似火箭的材料模仿火箭发射,于是,教师设计了“火箭飞”这一墙面主题环境:用塑料网格做底板,提供了各种可能用到的材料,如各式饮料瓶、纸盒、皮筋等,悬挂在网格上,幼儿可以在墙上玩,可以拿下来放在桌面上玩,也可以在地板上玩,非常方便。教师将幼儿发明的不同的玩法用标记图的形式画下来,贴在墙面上,供幼儿自主选择。如果幼儿有了其他玩法,也可以画下来贴在墙面上,供同伴参考。

 

由于材料多样、玩法灵活,幼儿的探索兴致一直较高。同时,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会遭遇各种问题,譬如,如何控制“火箭”的飞行方向,选择什么位置安装皮筋效果最好,如何将瓶子装饰成不同造型的火箭,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来解决。经过近一个月的持续探索,孩子们不仅探索出了“让火箭飞”的各技术要点,还把这一游戏改编为墙面游戏,尝试利用线的提拉原理使“火箭”往上爬升。  

二、班级环境要激起幼儿积极正向的情绪
友好、温馨的班级环境会带给幼儿家一般的感觉。从幼儿的角度来看,一个能够引发其积极正向情绪的环境,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 是安全感。即幼儿不被教师呵斥、惩罚,不被同伴欺负、嘲弄,不因环境布置而感到压抑,不受常规管理的过度束缚,能获得一种安全的体验,在精神上感到自由。

2. 是存在感。即幼儿在这种环境里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被关爱的。例如,班里的醒目位置有每个幼儿的照片、自画像或全家福,每个幼儿都拥有自己的标记、物品,任何幼儿都不会因其认知、情感、个性方面的原因而被教师忽视。

3. 是被尊重感。即幼儿的个性化表达、个性化想象、个性化作品都能为教师所接纳,从而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懂得同伴之间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4. 是自我实现感。即幼儿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自信心。

比如,在展示幼儿的绘画作品时,有班级仅仅将他们挂在墙上或者置于透明文件袋中,很少引导幼儿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或者完善自己的作品,往往让幼儿园绘画作品展成了一种摆设。其实,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设计画框来装饰自己的作品,还可以让幼儿利用便利贴的形式,将对自己作品和同伴的作品进行互动,在便利贴上用画表达自己的感想,也可以请老师记录自己的讲述,并把他们粘贴在作品旁边。这是展示作品的方式会让幼儿更加珍惜自己的作品,更加尊重他人的创作,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 环境要支持幼儿的专注投入
班级环境的创设要对幼儿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班级环境创设一定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

教师要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了解幼儿现实的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环境。

例如,在区域搭建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托班、小班提供的游戏材料是大的饮料瓶或纸杯,为中大班提供的游戏材料则调整为小型积木,以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
2. 创设有秩序的班级环境,减少避免干扰幼儿的注意力的环境因素。例如,班级环境的色彩不能太乱、太杂、太碎,幼儿年龄越小,班级环境越要采用大块的、高明度的色彩。而且,鉴于幼儿“部分知觉的发展远远超过整体知觉的发展”的心理特点,墙面布置应以整体式设计为主,切忌条块分割式的设计,以免增加幼儿的认知负担,使之无法持续集中注意力。
3. 班级环境创设要有不断的适度刺激来支持幼儿的专注力。适度动态变化的环境可使幼儿的兴奋与兴趣保持在一个中度的水平上。因此,材料的更新、功能的变换、规则的调整、关系的变化是重要的前提。

4. 精心设计游戏环境。

教师在设计游戏环境时,要逐步提高操作难度,给幼儿一个阶梯,使其既不因操作难度太低、重复性太强而丧失兴趣,也不因操作过于复杂而轻言放弃.保障每个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可操作的材料。

. 班级环境要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
1. 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活动需要、审美偏好来布置班级环境,能决定区域活动的空间格局及材料投放、更新频率。大多数教师会根据常规和对幼儿的理解来布置班级环境,设置游戏区域,确定活动室、卫生间、午睡房的格局,决定墙饰的内容与呈现方式,很少有教师会征求幼儿的意见。其实,教师更应该尝试让中大班幼儿自己来设计班级环境。在幼儿设计前或设计中,教师会鼓励幼儿到其他班级去参观、评判,寻找自己最喜欢的班级环境布置方式,并将其充实到自己的设计方案中。在幼儿纷纷画出自己的设计图后,教师组织幼儿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他们喜欢的设计方案,再由幼儿邀请教师、家长一起来布置。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始至终都是活动的主导者,他们敢想敢做,积极而忙碌。

2.教师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探索过程中的,减少幼儿收到来自教师的干扰。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主对班级环境进行改造和设计,增加他们喜爱的图案造型,撤掉了过多的文字描述,降低墙饰的高度,并且可以建议幼儿通过投票的方式,通过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活动室的色彩基调。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活动中,幼儿是创意的发起者,教师则努力协助幼儿实现其创意。

3. 允许幼儿在充分了解规则的前提下尝试突破与超越规则,达到集体自己衍生规则。

例如,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组织幼儿收集投放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多种玩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孩子们将这些活动材料重新组合,进行搭配开展游戏。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主题,鼓励幼儿创造性使用这些游戏材料开展主题游戏。

 “以儿童为中心”的班级环境可以迁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提升教师的指导技能,改善了师幼的关系。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幼儿不仅自身获得了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层面的发展,也影响了同伴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影响了教师的角色定位。

幼师ok网微信公众号

推荐课件下载

  • 复制教案
  • 返回顶部
    用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