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的实施与核心素养
一、实施《指南》是落实核心素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核心素养,两者有什么关系?其实,正确地实施《指南》就是在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可以说,《指南》是核心素养在教育阶段的具体化。
二、核心素养是什么?
1. 核心素养的价值
我国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明确地使用“核心素养”一词,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首要环节,明确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与教育目标一样,本质是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显然,这需要基础教育整体地设计一个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中小学同心协力,整体行动,共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2. 核心素养的内容:
3. 幼儿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针对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确立各学段儿童的具体表现要求,这也是学前儿童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同时也是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² 小班:爱他人、愿合作、能自理、懂礼貌、守规矩、爱干净。
² 中班:乐求知、讲友爱、重习惯、能交往、惜生命、懂自护。
² 大班:有爱心、讲文明、乐运动、敢质疑、能担当、爱劳动。
三、《指南》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阶段性,也有连续性。不同学段的要求不一样,各学段之间相互衔接。就像《指南》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一样,不同年龄阶段要求不同,各年龄段又相互连接。幼儿阶段有些核心素养不一定出现,或者只是萌芽阶段。
可以说,《指南》5大领域的32个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具体要求,
是核心素养在幼儿阶段全面而具体的表现,涵盖了核心素养3维
度、6要素、18个基本点的基本内容。
比如,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维度,包括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两大要素。学会学习的具体内涵是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关于乐学善学,《指南》是这样要求的:“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科学领域中有这样的表述:“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再如,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维度,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两大要素。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关于理性思维,《指南》社会领域对4-5岁儿童提出:“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对5-6岁儿童提出:“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这就是批判思维啊!关于勇于探究,《指南》科学领域提到,3-4岁儿童要“喜欢探究,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4-5岁儿童“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5-6岁儿童“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等。
《指南》是核心素养在教育阶段的具体化,实施《指南》的过程就是在落实核心素养。遵循《指南》精神的幼教实践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