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艺术领域实践认知的误区
一、如何理解幼儿艺术教育中“模仿学习”?
《指南》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
教师的困惑:“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往往通过模仿来学习,尤其是艺术领域的学习,根本离不开模仿,如果按照《指南》所说不提供范画,那怎么体现模仿学习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指南》艺术领域教育建议中中反对什么样的范画?反对怎样的模仿?教师对”范画“理解的误区在哪里?“
二、《指南》艺术领域教育建议中反对什么样的范画?
n 范画的界定:
《指南》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指出,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
这里的“范画”是指传统美术教育中教师通常使用的范例,即教师将线条、形状从事实形象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化、符号化的模式,往往表现为外形简单而又高度一致的简笔画。
这里的“范画教学”是指教师以各种形式拆分步骤,一步步、手把手教给儿童画出如范画一样的作品的过程。
三、教师对”范画“理解的误区
1. 范画倾向,即教师将所有与艺术有关的陈列品均归入不被允许呈现的“范画”范畴。由此教师陷入极大困惑,“到底可以呈现什么?”
2. 形式主义倾向,即教师认为范画就是呈现在儿童面前的具体存在,而意识不到存在于头脑中的“无形范画”反而能产生更大的影响。教师并不认为“不提供画作、无示范操作、但对儿童作品有统一要求”也是一种范画的形式。
3. 教师可能没有提供范画,也没有分步骤讲解,但对儿童最终的作品有明确统一的要求,比如“春天就应该有草地和小花”“房子就应该要画得大一些才好看”等。而在现实中,这种无形的范画对儿童产生的不利影响不亚于提供有形的范画。
四、《指南》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反对怎样的模仿?
模仿的界定:
在心理学研究中,根据动机不同,模仿可以分为自发模仿与被动模仿。体现在美术表现方面,前者是指无成人要求下,个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的方式再现客体;后者是指在成人的要求下,按照教师提供的范画标准再现客体。
《指南》艺术领域有多处提到了儿童的模仿,如“能够专心地观看自己喜欢的文艺演出或艺术品,有模仿和参与的愿望”“经常自哼自唱或模仿有趣的动作、表情和声调”,在“教育建议”中也要求教师认可并尊重这种模仿,如“理解和尊重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手舞足蹈、即兴模仿等行为”“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
这里强调的模仿是尊重儿童自发自愿的主动模仿,反对的是集体统一的被动模仿。在这一点上,《指南》的观点是鲜明的。
具体而言,在《指南》所倡导表现美中,模仿是儿童表现美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儿童被置于一个材料丰富、充满艺术感的环境、且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哪怕是角落里的一盆花、区角里的一幅画、绘本中的一个插图都有可能成为儿童喜欢并模仿的对象。这时候的欣赏对象成为幼儿美术表现的激发物、而不是范画,因为同样一个激发物可能会引发不同幼儿完全不同的表达与表现。
最典型的例子是当儿童面对同一个事物集体写生,如写生同一棵铁树,有的儿童表现的是粗大、低矮的枝干,有的儿童表现的是一团毛毛刺刺的尖叶,还有的儿童甚至画了一辆想象出来的、起装饰作用的车子,这些都是基于儿童的认知、经验、理解水平,以自己的方式对印象深刻的部分进行的模仿,这是《指南》所鼓励的。
相反,如果教师提供的是对真实事物进行抽象化的简笔画,或者虽然提供了实物但仍然教给儿童一笔一笔完成,并设定了对错标准的模仿,就是完全的被动模仿。
五、《指南》艺术领域中反对怎样的技能技巧?
n 技能技巧的定位:
在学龄前阶段,感受体验先于技能技巧,能最大限度地打开儿童表现美的视域、打破想象与创造的枷锁,为艺术表现奠定最为坚实的基础。
《指南》反对的是在被动模仿范画的过程中、教师灌输给儿童的技能技巧,如为了画出躲在树后面的小朋友,教师一步步示范如何先画一部分、空开一段后再接着画另一部分的做法。如果儿童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尚未发展到“处于同一位置的前后物体是遮挡关系”,而仍然处于“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空间、即便是相互遮挡也能看得见”这一水平的话,儿童仍然会用多视角的方式将被遮挡的物体画出来。如果此时教师硬性要求儿童按照遮挡技法画,儿童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如果儿童发展到遮挡这一空间关系的最近发展区,他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苹果在那个杯子的后面怎么画呀?”或者他们可能直接把苹果从杯子的后面挪出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给予技能的介入,向儿童说明怎样可以把挡在后面的苹果也画出来的方法了。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幼儿绘画的一些最为基本的技能,如线条流畅、形状规范、涂色均匀、按需择色,对于幼儿手工的一些最为基本的知识,如剪纸中折和剪的基本方法,主要体现为手的功能,是可以在教师为幼儿提供大量表现机会中逐步成熟的,教师应有充分的耐心、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