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ok网

超30万+幼师在这下载课件

幼儿园《指南》艺术领域重点解读—艺术表现

所属分类:幼儿园资讯管理 发布时间:2025-04-20 16:58:01
他们通过“观察、倾听、触摸、品尝、运动”等与事物产生联结,形成强烈的个人体验,加深了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

《指南》艺术领域重点解读—艺术表现

“每一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是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周围的自然、生活、艺术世界的对话与交流。他们通过“观察、倾听、触摸、品尝、运动”等与事物产生联结,形成强烈的个人体验,加深了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

一、《指南》艺术领域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

二、艺术表现的认知与支持策略

(一)艺术表现的定义

1. 艺术表现是指儿童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审美心理意象,并以自己的方式运用艺术语言、艺术工具和材料重新组合、加工、再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表达自身所想所感的艺术作品的能力。 

2. 艺术表现包括两类,一类是可视、可感、静态的视觉形象,如一幅画、一个泥塑作品、一幅剪纸作品等。此类形象通常作为艺术活动的结果出现,通常更容易引起成人的关注;一类则是审美心理意向的表现与创作,或者称为表象的加工过程。由于此类活动具有内在性和潜隐性,往往不被人们知晓和注意。但这类活动却是前一类作品的前提,是为艺术创作准备丰富、生动、鲜明的内在表象的表现与创作过程。

3. 从种类上大致可以分为绘画和手(纸工、泥工等),从工具材料和表现形式上,可分为蜡笔画、油画棒画、彩色铅笔画、粉笔画、水墨画、彩色水笔画、手指画、棉签画和水粉画等,从表现内容上,可分为命题画、想象画、故事画、集体创作画等。

(二)艺术表现——美术语言的认知

1. 美术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的语言,它主要由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视觉词汇的组合。

2. 美术语言是绘画表现的手段,包括:线条、形状、色彩、构图

线条:

² 线条的基本形态

ü 线条由点的运动产生,朝着一个方向延伸便是直线,朝着不同方向的延伸便是曲线,直线和曲线是线的构成中的两大系列。直线包括垂直线、水平线、斜线以及折线。曲线包括以圆弧度的大小、方向转换的不同而呈现的各种曲线。

ü 线条的变化

线条有长短、粗细、方圆、曲直、浓淡、疏密、起伏、顿挫等无穷的变化,线条的表现形式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同,水平线可以用来表现开阔、舒展的场景,或表现平稳、宁静的氛围。直线用以画出挺拔、伟岸的物象。斜线,用以表现运动、激荡的画面。曲线具有优美、柔和、流动等特征,并具有轻松、愉快等情感特点。

形状:

² 方向无定的弧线、曲线、波状线等自由曲线组成的形状称为非规则的自由形状,这类形状常见于大自然。如波浪、河流、海滩、花、草、枝、叶等等。

² 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旋涡形、月亮形、心形等,基本上是由曲线、弧线构成的形状。这类形状既简单又复杂,这是一种特殊的形状,在自然界与人造物中均很常见,如自然界中太阳、月亮、海星、卵石、果仁、螺壳等,又如车轮、扇子、弹子、皮球等人造物,它们是自由形和规则形相结合的形状。

色彩:

² 色彩的辨认:色相、色度、色性。

² 在绘画中孩子们通过各种颜色的对比、渐变、重复等变化来表现物体形象,并丰富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² 按物择色是运用认识的颜色,正确的表达出带有固定性颜色的自然物,选择与实物相似的颜色着色。如:小草是绿色的、白云是白色的、海水是蓝色的等。

色彩的情感表达是运用主观知觉来构成画面的色彩。“如:红色表示愤怒时的脸,白色表示哀愁的脸等。”

构图:

² 构图也称布局,是指在绘画创作中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将所要表现的形象以及色彩明暗和轮廓等加以组织、安排和处理,使之构成完整、协调,具有视觉美感的画面。常见的构图形式有:金字塔形构图、倒三角形构图、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等。

(三)幼儿表现美的特殊形式

1. 拟人化表现

拟人化表现是指儿童把有生命的动植物或者没有生命的事物、现象画得和人一样,不仅赋予它们以生命,而且赋予它们人所具有的一切特点和本领。例如,在孩子的画面中经常出现太阳公公、有笑脸的花朵、慈眉善目的树公公等等。他们笔下的小汽车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还会闹点小脾气;小动物都是直立行走的,小熊拉着小提琴,小兔子弹着钢琴等等。出现拟人化的表现是因为,在认识发展的初期阶段,儿童往往从自身的角度,或以自己的感觉为中心去观察和体验,他们相信世间万物都有像人一样的心理和感情,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去推想一切事物。

透明式表现

在儿童作品中,我们经常能透过墙面看到家里的摆设,透过妈妈的肚子看到小宝宝,这些便是典型的透明式的表现,这是因为儿童受到空间知觉能力发展局限,还不能很好地处理空间中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表达自己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把从视觉上看不到的部分像X光透视一样表现出来,以呈现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展开式表现

展开式表现是指儿童所表现的人物、物体由中心向四面八方展开的表现方法。在一幅作品中,儿童会把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来,这种展开式的表现方法是儿童常用的方法,他们还不会用透视法表达前后左右关系,只是力图把看到的事物原原本本地画下来。

3. 夸张式表现

儿童的作品中,常常不自觉地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是感兴趣的东西画得特别突出或仔细,而忽视事物的整体,以及他们认为不重要的部分。他们运用主观经验,不拘泥于物体固有的外在结构形式,大胆地将某一部分进行强调并夸张地表达出来。他们在绘画时表现的夸张与他们的感受特点和注意力相关。

(四)艺术表现支持策略

1.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感知、感受美的事物,激发幼儿表现内在动机。

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应鼓励儿童多观察,引导他们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作为创作素材。如春天花开时,观察的花圃中开了哪些花,秋天带孩子一起去捡落叶,观察的灌木与乔木的四季色彩变化。甚至通过各种图片、绘本、多媒体等进行观察,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最新鲜、最激动、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事情用美术的各种工具和材料表现出来。例如,有一片竹林,孩子们在画竹林前,已经通过视频、绘本等了解了竹子的生长过程,为表现竹林做好了认知上的准备。画竹林时,教师带领儿童在竹林里做游戏,观察竹子的颜色,用手触摸竹节,抬头仰望高耸的竹叶,侧耳倾听竹叶发出的沙沙声,低头看从地里冒出的竹笋······通过对这些情境的体验,引起儿童情绪上的兴奋,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动机。

观察把握物体的主要特征与基本结构

例如,儿童画柳树时,教师可以带孩子到附近的公园里观察春天的柳树,除了让他们观察柳树枝干的外形特征外,还要引导他们观察春天柳树刚刚发出的嫩绿的叶芽。到了夏天,引导儿童注意观察柳树的变化,找出它的枝条、树叶和春天时比有哪些不同,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逐渐掌握事物的主要特征。在表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关系时,除了要观察单个物体的结构特征外,还要观察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如前后、大小、虚实等以及它们的异同。如在表现公鸡、母鸡吃米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观察两者在外形上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同时又要在画面上合理安排公鸡和母鸡的位置,这是表现公鸡与母鸡吃米时的观察要点。

2. 动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看一看、想一想等。全身心地观察,来加深幼儿认知、增强感受。

例如儿童在画苹果时,往往画出的是红红的大苹果,其实生活中的苹果是各种颜色的,教师应为孩子提供苹果实物,让他们去观看、触摸、品尝,丰富儿童的各种体验。引导儿童看一看苹果的颜色、形状,摸一摸光滑的表皮,用塑料小刀切一切,闻一闻、尝一尝苹果的味道,将苹果放在桌上滚一滚,经过这样的过程后,关于苹果的各种印象才能真正地走入孩子的心,这样他们画出来的作品才能生动,而不是概念画。

3. 掌握常用的观察方法

1) 对比观察法:比较是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对比,才能让儿童了解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所要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例如,让儿童观察小鸡和小鸭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康乃馨和玫瑰之间有什么不同等。

顺序观察法:引导儿童有顺序地观察,由近及远或是由远及近,从左到右或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或是从下到上。例如画人时,儿童可以从上到下,从头到脚地观察人的各个部分,从而掌握人物的基本特征。

2) 反复观察法:对于某一个动作、某一个物体,教师可以让儿童进行反复观察,这种方法能形成儿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掌握一些复杂的细节。例如,当儿童要表现跑步的人的时候,他们可以对跑步过程中人体的手臂、前后腿的位置进行反复的观察,从而把握跑步的动态。

3) 分解观察法:对于过于复杂的物体可以分解成一部分一部分让学前将儿童观察,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例如画菊花时,教师先带孩子们到花园里观察各种形态的菊花,引导他们远看菊花整体形象的美,然后再走近观察菊花的花瓣、叶子、花茎等,最后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4. 美术区角中的艺术表现

在美术区较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投放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鼓励支持幼儿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表现。

幼师ok网微信公众号
  • 复制教案
  • 返回顶部
    用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