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与观察了解幼儿
《指南》是通过引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方向来表达国家对幼儿教育的要求,防止不正确的教育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带入歧途,而不是唯一的对幼儿发展的具体水平或者发展方式、速度等做出统一规定或量化的要求。
《指南》为教师如何观察了解儿童提供了导向性的指引,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内涵,为全面深入地观察了解儿童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帮助我们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了解儿童。完整的理解和掌握《指南》涵盖了三大要点:
一、儿童是一个整体
《指南》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几个方面对儿童的整体学习和发展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分领域提出了合理的目标期望。罗列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各种典型性行为表现。教师可参考《指南》来评估幼儿的发展状况,但是不能把典型性行为表现当做标准去衡量幼儿的好坏。
教师在应用《指南》观察了解儿童的时候,需要熟记其中的领域及其目标,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整体形象。不能片面的来看待身边的幼儿。应该对照指南的目标要求,努力挖掘每个幼儿本身的优质品质,以扩大其影响,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幼儿出现的问题。
二、目标下“典型表现”指明了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维度
评估幼儿的某一方面的学习与发展要从不同的维度去观察了解,要从多方面的信息对其作出综合评估。指南细化到:
1. 了解幼儿某一目标方面的发展情况要了解该目标下所有典型性表现行为,理清典型性表现与目标的多对一的关系。
2. 理清目标与子领域的多对一的关系。
3. 观察了解幼儿要注重完整性、整体性、多层面的关系,完整地掌握指南,综合地评价幼儿。
通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让教师能清楚地认识到所教育的每个年龄段幼儿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而达到这样的目标,可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针对幼儿的典型性行为表现来相应的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通过学习《指南》,教师能放手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表现,以游戏为主线,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所以说《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成标尺去测量幼儿,伤害幼儿,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而应该利用《指南》去客观、积极地观察了解幼儿,积极正面地分析和看待幼儿,活用幼儿学习的指标。
三、全面了解基础上有目的地观察幼儿
1. 对每个幼儿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一理念告诉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在这过程中,教师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了解幼儿,敏锐地察觉幼儿之间的差异,个别化地指导幼儿。
2. 观察幼儿要有一定的计划性
在实践中,教师每天会面对30多个幼儿,不可能完全靠随机观察就能了解到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因此,观察幼儿应该有一定的计划性。要有目的地观察,落实在一个具体的观察中,需要很清楚的知道“我想了解什么”,有了清晰意向,才能做好有效的观察。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把我们的“未来之星”打造好,让他们更加闪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有了《指南》的引领,在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时,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同时,还要努力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学会追随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
《指南》明确了幼儿个体发展最基本的五个领域以及每个领域中幼儿发展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目标中指出了幼儿发展与学习的方向;各年龄段幼儿在该目标下普遍的、重要的、具有关键意义的若干表现的举例;家长和教师可以利用帮助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以语言领域为例:目前的现状教师和家长往往忽视幼儿的日常口语交往经验,把背诵故事、儿歌等作为幼儿语言发展的重点。而《指南》在领域中强调“倾听与表达”在目标1中强调:“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目标2中强调:“愿意讲并能清楚地表达”等等。
《指南》真正帮助到了教师和家长更好的认识到幼儿的学习方式不是通过书本,通过记忆大量的抽象的符号来学习,而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地建构自已的理解与认识。
在《指南》的学习中也帮助老师梳理了一日常规管理,并让老师学会有目的性、完整、客观、真实地观察幼儿、了解他们的特点、兴趣和需要,提供适宜的材料、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