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一大批家庭迎来了新生命,而随着惊喜的到来伴随着巨多的惊吓。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接到太多家长的“投诉”,与此同时也听到了孩子们太多的委屈,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不爱他们了,而爸爸妈妈要照顾二胎,要工作,唯独忽略了身边另一个小生命的存在,他们不明白这个孩子怎么突然这么不听话了?
杨杨是我带了两年的孩子,现在他是一位哥哥。刚转入我班的时候,父母经常接送他,每天放学爸爸妈妈见到他时是拥抱和亲吻,看得出杨杨很开心,虽然不爱讲话但很勇敢,很愿意表现自己,为人也很和气。但今年的杨杨变了,和小朋友玩耍多了几分“暴力”,用拳头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杨杨的妈妈也经常向我打电话求助:老师,我们孩子现在是怎么了,调皮得让人发疯,整天把妹妹当玩具一样,不弄哭了不罢休,我再怎么吵都没用,最后没办法只能动手······他的这种情况和我自己的侄女和侄子是一样的,侄女出生后三年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所有人都视其为掌上明珠,弟弟的出现让她的生活一团糟乱,所有的人都在批评他,爸爸妈妈的怀抱和亲吻再也不属于她,一天的等待终于盼到爸爸妈妈下班,跑过去的时候爸爸妈妈在照顾弟弟,没有闲暇的时间和她玩。这个时候的孩子只有用调皮来取得父母的关注,哪怕换来的是皱成一团的表情和大声的呵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他们奔波在工作中,而大多80后父母更是体会到一个孩子的孤独和赡养多位老人的苦楚,他们希望养育二胎,希望能给家中孩子找个伴,也缓解以后孩子养老的压力。但现在幼儿的发展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现在的幼儿接触的新事物众多,心智成熟的更早,5、6岁的他们有时候可以明辨是非,可以站到别人的位置去体会别人的感受。现在的父母也懂得与幼儿沟通,让幼儿参与家庭的决定,但幼儿还是幼儿,他只是在我们的引导下感知我们给与他的情绪,他在你描述下知道以后自己会有一个妹妹或者弟弟陪他玩,但当他们亲身体会到弟弟妹妹的到来时,看到的只有父母的忙碌,感受到的更多是父母对他的态度的转变,对自己的忽略。幼儿是感性思维,主要是直观的体验,他不能理解明明说好了要弟弟妹妹是陪自己玩的,为什么这个生命的到来却抢走了她的一切。而父母面对两个孩子,还有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劳累和一天的负面情绪发泄给一个几岁的孩子,他们可能只是对新生命的好奇,并没有恶意,而父母的曲解让他们无所适从,这就是中国大部分父母的处理方式:没有仔细观察,没有温柔的询问,没有正确的指导,只是看到了二宝在哭泣这个结果,就自主断定是大宝欺负了二宝。在大宝眼里,爸爸妈妈的爱离他远去,让他很难适应,很难过很伤心,其实他们需要爸爸妈妈的一个解释,希望自己在家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和杨杨妈妈沟通这个问题时,我只听到了一个妈妈的发泄,工作太累,还要照顾两个孩子,自己也需要休息,但大宝的行为让她很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