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ok网

超30万+幼师在这下载课件

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小班教育小班科学活动分析《水果全家福》

所属分类:说课稿模板和案例 发布时间:2025-01-26 17:03:37
作为幼儿老师,我们常常要写教学案例分析,没有思路怎么办?本编幼儿园案例分析与措施小班教育案例分析小班科学活动分析《水果全家福》主要内容包含感知数量还是要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进一步感知3以内的数量。完整教案往下阅读!本站不定期更新幼儿园公开课视频配套课件ppt+教案,大班中班小班,涉及语言绘本科学社会健康音乐、白板等各种优质课程,让您轻松备课!

   最近的日常事务比较多,但还是尽量每周抽空和教师进行预约听随堂课,今天上午我和学习者走进了两位青年教师试着改变和断了线的风筝的课堂。

试着改变执教了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全家福,从教案的预设上看,教师课前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幼儿的现有水平预设教学目标,拓展教学环节,将原本教参上的偏向综合的环节作了修改,并写了教材分析和设计意图。可见,我们的老师对于随堂听课是多么的认真和努力!

环节一:苹果一家去照相,初步感知3以内的数量。出示实物苹果一家,教师边说边从黑板后面拿出苹果,此时孩子们都蹦跳着情绪高涨,对于相对需要思考的科学活动,在开始部分要稳定幼儿的情绪。并区分它们的身份:爸爸、妈妈和宝宝。然后请小朋友来当摄影师给苹果一家拍照,给爸爸拍一张、给妈妈和宝宝拍一张,再来一张全家福。洗照片看照片,感知3以内的数量。感知数量还是要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教师自己对于感知数量的方法把握不足,一次在引导孩子表达时只是停留在点数上,如果教师在这个环节能很清晰的通过照片让孩子们一起来点数,说出数量,将这一环节表达清楚、说透会更好。

环节二:出示各种水果照片,进一步感知3以内的数量。教师逐一出示不同的照片,说说照片上的是什么水果,数一数有几个。出示的范例是2个桃子,1个梨,2个西瓜。如果能来3个的会更好,因为是感知3以内的数量,当然3应该作为活动的重点,因此,教师在选择范例时也要深思熟虑。

环节三:幼儿操作,巩固对3以内数量的感知。教师课前在每组上准备了不同数量的水果照片,请幼儿自由选取,说说你的照片上有谁?有几个?然后再与同伴进行交换,再交流。首先,这样的环节安排对于刚入园才一个月的小班幼儿来说不合适,他们还需要教师带领着操作、学习,太开放的空间他们还不能把握。第二,对于小班幼儿每次提问要一个一个来解决,就像鹦鹉学舌般,连续抛给他们两个问题准忘了要回答哪个。第三,与同伴交换材料,小班的孩子一般进行的都是平行游戏,他们习惯专注自己获得的东西,而很少会愿意和别人去交换,况且这样的操作要求对他们来说太难,挑战性高。如果是在教师的带领下,以游戏化的方式人人操作感知,达到了目的又能有效的引领。

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游戏化的情节设计始终贯穿于活动之中,让孩子自主体验操作的理念也渗透其中,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新《纲要》的精神。怎样从小班孩子的特点出发来把握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体现科学活动的规律还有待于慢慢摸索。教师自身从大班转向小班的一个过程,对教学方法的使用、语速语气、夸张的表情动作,教师课堂中的教学智慧,灵活的调控能力等,需要不断的积淀。

作为工作第二年的新教师,能有这样的思考和分析,应该是个不错的开始。幼儿园也尽力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搭建平台,相信通过一次次的磨练,在不断的研讨和反思中促进教师的成长。

 

  一、案例背景分析: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那么怎样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有所得——想说、敢说、喜欢说。小班语言活动《爱唱歌的大恐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孩子们可以通过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了解声音太大的危害,进而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不影响别人。

二、实例:

(一)、产生悬念。

1、出示纸盒大嘴恐龙,引起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唱歌吗?

幼:喜欢。

师:在一座城市里也有一只爱唱歌的大恐龙,可人人都讨厌它,你们猜猜这是为什么呢?

幼a:因为它不乖。

幼b:大恐龙的声音不好听。

2、请小朋友仔细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教师完整讲述故事,请幼儿仔细倾听。)

师:现在你听到为什么讨厌大恐龙了吗?

幼:它的声音很吵。

分析:开头设置悬念,激发了孩子想说的欲望。并且教师在开始部分就把故事完整的呈现在幼儿面前,一是能满足幼儿内心猜测的好奇心,二是能让幼儿初步对故事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从而为下一环节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欣赏故事。

教师结合图片,分段讲述故事。

1、出示挂图一,讲故事“有一栋很大很大的楼房......大楼就倒了”。

(1)在楼房的最顶层住着谁?(大恐龙)

(2)人们喜欢它吗?(不喜欢)

(3)为什么人人都讨厌这只大恐龙?

幼a:大恐龙的声音很难听。

幼b:它的声音很可怕。

分析:有了前部分的铺垫,孩子能够较好的理解,并且在回答的时候能够将故事中的几个词运用来,很能干。而且在引导时,教师能让孩子用完整、好听的话来表述,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2、出示挂图二,讲故事“人们想办法......统统吃光了”。

(1)为了让恐龙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大家想了什么办法?(用土豆)

(2)土豆能让大恐龙停止唱歌吗(不能)为什么?(土豆被大恐龙吃完了)

3、出示挂图三,讲故事“大家又准备了一个......‘啊...噢...’”。

(1)人们又想了什么办法让恐龙不发出声音?(用玻璃罩)

(2)玻璃罩能让大恐龙的声音不传出来吗?(不能)为什么?(大恐龙放屁了)

分析:这样的提问有助于教师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但对小班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关联性,逐步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中能让幼儿用好听的话来说,促使幼儿敢说的勇气,提高幼儿表达的自信心。。

4、出示挂图四,讲故事“这时候......结束”

(1)谁在大恐龙耳边说了一句话?

(2)小姑娘在恐龙耳边说了什么话?

(3)大恐龙改正嗓门太大的毛病了吗?

分析:这样的问题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并且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让幼儿学说故事中小女孩和大恐龙的对话,能够巧妙地分配好角色引导孩子完整复述下来,效果很明显。幼儿学的比较扎实。

5、师:故事有趣吗?我们一起听听录音机里讲的故事吧!

分析:在安静倾听故事时,教师能提出很明确的问题,如:听听这个好听的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让孩子带着问题来听,这样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更是对故事进一步的理解和感知。

(三)、说说大嗓门的坏处。

1、人们喜不喜欢恐龙的大嗓门?(不喜欢)。如果我们变成大嗓门会怎么样?(会很吵、觉得不好听)

2、引导幼儿说说大嗓门的坏处,如大嗓门会吵得别人睡不着觉,大嗓门会吓人一跳,大嗓门的声音会让人心烦,等等。

3、看,老师这里有一个标记,它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4、这个标记告诉我们不能很大声的说话,不能叫。在什么时候不能大声说话呢?(如:看电视、看书、上课、吃饭、睡觉等时候)

5、我们把这张将禁止大嗓门的标志贴在教室内,时刻提醒自己不当大嗓门。

分析:结合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说说大嗓门的坏处,再一次加深他们对“大嗓门”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比较自信。而且利用这个标志能更好的提醒孩子不当大嗓门。(四)、延伸活动:区别噪音和乐音。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听听几种声音,听一听哪种声音好听,哪种声音不好听?

听录音,区别噪音、乐音。

师:不好听、让人听了不舒服的声音是噪音;如何把噪音消除掉?好听、让人觉得很舒服还想再听的音乐叫乐音。

教师小结:让我们做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宝宝,用好听的声音来说话,如果听到别人用难听很大声的说,还要提醒别人不发出噪音。现在让我们听着这段美妙的音乐跳舞去吧!

分析:通过听声音,初步了解噪音和乐音,激发幼儿用好听的声音来说话。从而促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理解好听的声音大家都喜欢,难听的声音会让人很讨厌,并且还会影响到其他人的。

反思: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孩子的语言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借助与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好的来引导孩子,成为孩子的引导者,让孩子在活动中有所得,而不是灌输者,让幼儿一定要学到什么知识。那么教师如何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有所得呢?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教师的角色。

教师不只是灌输者,而应是一位参与者、观察者、引导者更是一位促进者。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成为孩子的伙伴,处处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了解他们的兴趣,知道幼儿的困惑,那么才能有效并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幼儿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热情。

2、“吃透”教材,提高自身水平。

一个活动的选材,需要教师的仔细斟酌,而一个有效的活动,更需要教师的反复推敲。因此,在执教活动前教师应先考虑周全,熟悉教材,把教材“吃透”,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的理解。同样的也能让自己心里有个底,我的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得到些什么启示或是想给孩子学到什么本领等。

3、善于自我反思,促进有效活动的呈现。

一个成功的活动也有它的不足,只有不断去反思、总结才能使这个活动更有效。为此,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个活动,灵活的处理各种问题,让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得到更好的提升和修炼。

有这么一句话:“带孩子到他们愿意到的程度,而不是你带他们到的程度。”为此,要想让孩子有所得,教师还要及时捕捉抓住孩子的兴趣和亮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幼儿的能力,当然也为孩子的语言发展做了一个较好的铺垫。

 

幼师ok网微信公众号

推荐课件下载

小班科学课件

  • 复制教案
  • 返回顶部
    用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