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在幼儿园里,因争抢玩具而引起冲突,是幼儿一日活动中最常见的行为之一。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里的玩具应有尽有,不存在争抢的现象,养成了孩子在玩玩具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还很低,又缺乏交往技能,遇到矛盾冲突不能用协商、谦让的方法来解决。所以,当教师提供的玩具材料不够充分、数量不足或教师没有留意观察时,就会引发幼儿间的种种冲突。
案例描述:区域活动时,小朋友都在全神贯注的玩着,有的在语言区看书,有的在娃娃家玩,有的在益智去玩拼图(这个是本学期刚刚新增加的,小朋友都争着去玩),有的在建构区玩积木。只听见“哇”的一声,随着哭声,我连忙过去,只见菲菲细皮嫩肉的小手上有一道被指甲抓过的划痕。我问是谁干的,旁边的小朋友七嘴八舌的告诉我:“是小宇!”我生气地问:“小宇,你为什么要欺负菲菲?”小宇红着脸,很委屈的说:“我想当爸爸,可菲菲就是不让我当,也不给我娃娃和帽子(头饰),我才抓她的。”我对小宇说:“你是个男孩子,男孩子应该保护女孩子,怎么能欺负女孩子呢?”“欺负女孩子的人,以后大家都不喜欢跟他玩。”其他小朋友也在旁边说。小宇见自己理亏,知趣的坐一边去了。案例分析:在案例中,面对菲菲和小宇之间的冲突,我首先想到的是:出了什么事?怎样迅速解决这件事?而没有考虑到这一行为后面深层次的原因,没有利用这一机会引导孩子学习协商、共享、轮流、合作等社会交往技能。对于幼儿间发生的冲突、教师要给予关注和重视,并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要学会客观的看待孩子之间的冲突,不能简单粗暴的解决了事。孩子发生冲突固然破坏了教学秩序和游戏规则,给老师增加了负担,但孩子间的冲突也是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学习交往,学习如何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案例反思:心理学家认为,冲突能促进个体变化、适应和发展,尤其在社会认知的发展上。冲突不仅有助于认知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个体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交往圈逐渐扩大,幼儿对外关系的焦点也由亲子关系逐渐向同伴关系转移。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在孩子与同伴的冲突中,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不放心让幼儿独立地解决问题;而在幼儿园中,许多教师也在当幼儿出现冲突时,为了避免事态变大,而常常包办解决冲突。确实,假如幼儿在生活中真的一点冲突都没有,这对幼儿的发展未必是好事。但如果幼儿处于太多的冲突之中,又会导致幼儿出现各种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