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小班数学活动
活动名称:图形宝宝找家
活动目标:
1. 能在颜色、大小不同的图形,以及周围环境及物品中辨认出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2. 喜欢寻找环境中的图形,体验发现的快乐。
活动重点: 能在颜色、大小不同的图形中,以及日常用品中辨认出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活动难点: 能在日常用品中找出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 能够给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正确命名。
2. 物质准备:
(1) 电脑、白板、PPT、音乐。
(2) 颜色、大小不同的三种图形卡片若干(多于幼儿人数),材料筐。
(3) 三种图形标志牌各一个、展示板、胶钉。
(4) 各种含有三种图形的生活用品,带有三种图形标志的大筐。
活动过程:
1. 导入部分
(1) 设置故事情境,引出图形妈妈找宝宝。
①播放PPT, 引出活动内容。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三位图形妈妈,她们是谁呀? (圆形妈妈、三角形妈妈和正方形妈妈) 她们的宝宝们走丢了,你们能带图形妈找一找宝吗?
② 出示机器人图片,请幼儿在图案中找三种图形。
你从哪看出这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妈妈的?
师: 图形宝宝们藏在机器人中,你能找到它们吗? 藏在机器人身体的什么位置?
2. 互动过程
(1)游戏:图形宝宝找家(颜色、大小不同),
① 介绍游戏玩法。
师:今天图形妈妈们也来到了咱们班,小朋友们来跟图形妈妈们问个好吧! (分别叫出三种图形妈妈的名字)
师: 图形宝和咱们小朋友一样也上了一天幼儿园,天黑了他们想回家,
可是他们找不着家了,图形妈妈很着急,她说“我的宝宝和我的形状一样,还穿着各种颜色的漂亮衣服,请小朋友找到图形宝宝把它送回自己的家吧。”
② 幼儿进行给图形宝宝找家的游戏。
③ 教师小结: 请幼儿一起查看图形找家是否正确。
(2) 在日常用品中找出三种图形宝宝并帮它找家。
① 在幼儿收集的日常物品中找到图形宝宝,并给它找家。
师: (出示小水杯) 小朋友们看看有个图形宝宝在和我们捉迷藏,你能
找到这个小水杯上藏着哪个图形宝宝吗?
师: 小朋友给咱们的美工制作组收集的百宝箱里,也藏着许多图形宝宝,请你找一找它们都藏在哪儿了,用手去摸摸,跟客人老师说一说你找的图形宝宝是谁?在哪里?
② 请幼儿按照找到物品中的图形送它们回家。
师: 很多小朋友都找到了藏起来的小图形,你们知道它们的家在哪儿吗?请小朋友们把你刚才找到的图形宝宝送回它的家。
③ 教师小结。
引导幼儿观察找到的物品上面藏着什么图形宝宝?它们都找对家了吗?
(3) 在活动室中找图形宝宝并找家。
① 在班里找一找图形宝宝。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帮图形宝宝找到家了,图形宝家们特别爱和小朋友捉迷藏,咱们班里也藏着很多图形宝宝,请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班里找一找,如果你找到了图形,请把它带回你的小座位。幼儿自由地在活动室中找图形宝宝,请幼儿拿着找到的图形宝宝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跟客人老师讲一讲。
②说说自己找到的图形宝宝藏在哪,把它送回家。
3. 结束部分(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真棒,图形宝宝今天真开心,特别感谢小朋友们帮助它们找到了家。我们的操场上还有很多图形宝宝呢,我们再去外面找一找图形宝宝吧。
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给图形宝宝找家的游戏情境贯穿了整个活动,体现了小班活动的特点,孩子们在帮助图形宝宝找家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自信和愉悦;材料的选择上贴近幼儿生活,同时物化目标。通过运用白板进行活动导入,制作的小动画能够一下子吸引幼儿,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专注地寻找机器人图案中的图形,一闪一闪的动画效果让幼儿有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在短时间内帮助幼儿进人活动。在活动结构设计上,我基本做到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每个环节合情合理。 幼儿的参与程度也很高,找家游戏时,专注,愉快。
在寻找图形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三角形的物品较圆形、正方形的少,后期的一些活动,如在制作饼干中我也会弥补感知三角形的一些活动,使幼儿充分感知三角形的存在。在班里找图形宝宝时,很多幼儿兴趣正浓,还想表达,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得不只请一部分幼儿,在之后的活动中我也会注意尽量给予每个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
活动点评:
1. 本活动思路清楚,层次明确,幼儿的情绪和状态非常积极,愉悦。师幼关系融洽和谐,教师和幼儿之间关系亲密,师幼互动比较频繁,积极有效。活动结构完整,有复习原有的认知经验,感受新的知识内容,再提升自己的认知最后表达表现。整体有层次,重难点地突破有方法,也比较有效。白板的使用适宜,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小班幼儿积极表现,参与性强,通过看、摸、说、找等方式参与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2. 活动由多媒体引出,更直观帮助幼儿理解活动的意图。多方法引导,体现在重难点的把握上,多个性化的表现,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说,活动整体游戏情境贯穿,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每个目标都可检测,能落实在幼儿的行为身上。每个环节用不同的材料吸引幼儿,物化目标,为达成目标服务,操作性强,幼儿始终都很专注投入。
案例二: 中班数学活动
活动名称:比比长和短
活动目标:
1. 在游戏和操作的过程中认识长和短,建立比较的数学思维。
2. 能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3. 对物体长短感兴趣,喜欢参与数学游戏。
活动重点: 观察比较物体的长短差别。
活动难点: 在不同颜色、粗细、 形状维度的干扰下比较物体长短。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 认识长短的经验。
2. 物质准备: 颜色相同、长短不同的小恨:粗细、 长短、颜色不同的小棍;形状、粗细、颜色、长短不同的小棍:长短、粗细、形状不同的铅笔、牙刷、果丹皮等生活用品。
活动过程:
1. 导入部分
师: 这是什么?
幼: 小棍。
师: 今天我们和小棍一起玩游戏, 游戏的名字叫“捡小棍”,我们还学过 “捡小棍”的儿歌,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吗?。
2. 互动过程
(1) 游戏:捡小棍1。
师: 捡完后看看你们手里的小棍,发现了什么?
幼: 手里的小棍都是红颜色。
师: 他发现的是小棍一样的地方,谁还有新的发现?
幼1:小棍是一样长。
幼2:手里的小棍一根长,一根短。
师: 你怎么知道小棍是一根长,一根短和-一样长的。
幼: 把小棍放在一起“比”出来的。
师: 你们把小棍怎样“比”就能知道小棍的长、短还有一一样长。
幼:一头对齐比一比。
师: 捡的是-根长的,一根短的小棍站在左边, 捡的是一样长的小棍站在右边。
小结: 我们用“比” 的办法认识了长短。
(2) 游戏捡小棍2。
师: 这次玩游戏的名字叫“我跟长短做游戏。
师: 这回捡到的小棍发现了什么?
幼: 小根有粗的有细的。
小结: 粗细不同的小棍也有长和短。
(3) 游戏捡小棍3。
师: 看一看捡到的小棍发现了什么?
幼: 小棍有方的有圆的。
师: 这叫什么不同。
幼: 这叫形状不同。
师: 还发现了什么?
幼: 颜色不同,粗细不同。
小结: 颜色、粗细、形状、质地不同的小根也有长和短。
3.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每次捡的小棍都不同,但都能找到小棍的长和短,这次从两边的桌子上选一样东西比长短,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幼: 果丹皮长、圆珠笔短; 牙刷长、酸奶棒短等。
小结: 你们手里拿的有吃的、有用的,不同的东西也有长和短。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由游戏“捡小棍”进入,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到同类物和不同类物中都有长短,使幼儿对长短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活动始终都有幼儿的动手操作,抓住了中班幼儿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符合中班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
在互动过程中我精心设计了三个不同维度干扰下的长短材料(颜色、粗细和形状),难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帮助幼儿逐渐建立对长短的认识,很好地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在活动的结束部分我为幼儿准备了多重维度干扰的比较长短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实现了把数学思想还原到幼儿的生活中并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目的。
活动点评:
认识长短属于形成数学概念的活动,在幼儿阶段采用游戏配儿歌的形式,能够诱发幼儿对认识长短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中班幼儿对量的认识要建立比较的数学思想,使幼儿认识到量的大小是比较出来的,在认识概念的过程中,出现”比”为归纳比较的方法打基础。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还要备“学”。以及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数学语言、教学语言、肢体语言的准确性、同时要净化教学语言。
此外,教师十分注重每个环节的小结,在讨论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长短的概念,同时培养幼儿的概括能力,注重了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活动设计的综合性。
案例三 大班科学活动
一.活动名称: 寻找旋转
二.活动目标
1. 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旋转的物体,感受旋转的作用和美感。
2. 学习通过采访、查资料等方式寻找旋转的物体。
三.重难点分析
1. 重点: 让幼儿了解旋转的作用。
2. 难点: 让幼儿运用一定的方式去寻找,发现旋转的物体。
四: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 提前一一周准备些旋转的玩具让幼 儿玩起来。
2. 物质准备: 视频课件,规则提示图;常见的旋转物品,如皮球、呼啦圈,陀螺、风车等;小闹钟、小题板、笔和纸。
五.核心环节安排 |
重难点解决策略 |
1.玩游戏“迷迷转”,引出内容 1)玩“迷迷转”游戏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迷迷转”。怎么玩呢?老师念“迷迷转,迷迷转”,你们就让自已旋转起来;当 我念到“大风吹来,快快站”,你们就赶紧在原地停止。 2).说一说游戏后的感受身。元得真开心啊,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3).教师梳理总结 小结: 迷迷转,迷迷转,, 转得我们晕乎乎,转得我们站不稳。 |
游戏开始,第一次可以稍微慢一点。念“迷迷转”的次数也可以少一些。第二次可以加快速,要求幼儿转的速度也稍微快些,让幼儿充 分体验旋转的感受 |
2. 玩游戏“开火车”,了解生活中 各种各样的旋转 师:我们的身体能旋转,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旋转的东西呢。让我们一起来“开火车”,每个小朋友都来想一想、说一-说各种各样的 旋转吧。 |
游戏开始,幼儿按顺序 “开火车”,说不出的,“下一节车厢”来帮助,不能重复别人说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对旋转的原有经验,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梳理。 |
3. 玩游戏“比一比”,学习求助的 方法,寻找更多旋转的物体 1).自由分组,确立组名和组长 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更多的旋转呢?咱们今天就来比一一比,怎么比呢?自由选择 三个好朋友为一-组,为自己小组起好名字,并选好小组长。 2).讨论并了解游戏规则 师:既然是比赛,一定要有比赛规则。(出示规则图) -起来看看,你能看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明白? |
幼儿自由协商完成分组并介绍每组的组名和小择组长,明确小组要合作完成任务。 师幼共同讨论,理解比赛规则,如比赛时间、有需要完成的任务、完成任务的方法等。强调通过采访其他老师和查阅书本资料两种方法获得答案,并把答案记录在题板上。此环节乍一看与旋转无关,但让幼儿学到了“寻找旋转”的 方法,授之以渔,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
² 第一次比赛 (师:我的小闹钟响起,表示比赛结束,请回到位置。 师:我们来数一数、比一比每个小组一共找到几个会旋转的东西,说说你们是哪种方法找到这些东西的。 教师梳理:小组分工、合作很重要;要有礼貌地向其他老师求助(采访) ;要仔细查阅图书资料。 ² 第二次比赛 师: 咱们再来比一次,尽量用一用刚才你们没用过的方法,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收获。 ² .交流比赛结果 师:老师发现每个组又找到了许多旋转的东西。现在我们来交流下吧, 你们组一共找到几种?找到了哪些旋转物体? |
幼儿分组开始第一次比赛,教师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以便梳理、总 结第一次比赛中的状况,提升第二次比赛的效率。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将答案记录在黑板上。通过现场记录,幼儿学 习了观察、对比、排除、大胆讲述。将全体幼儿努力的成果直观呈现, 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果,可以帮助幼儿再一次感受合作的力量。 |
4.活动结束:观看“旋转“视颍,初步了解旋转的作用,感受旋转带来的美感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些美妙的旋转吧 |
播放陶艺、水车、芭蕾、龙卷风的视频,帮助幼儿通过观看视频,直观感知旋转物体的旋转现象,并体验旋转作用带来的各种感受,如好玩、好用、好美,甚至还有破坏等, 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