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获奖教育论文】《指南》背景下数学探究活动的指导策略

如果您是在校幼师专业毕业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本文是小编收集整理,如何让幼儿的探索数学活动发挥最大功效?如何保护、张扬幼儿探索的天性?幼儿园幼师教育优秀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快来看看吧

微信扫一扫,可以在手机里学习

摘要

“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这是《指南》的精神。作为教师,如何学习《指南》组织、引导幼儿的探索活动?如何让幼儿的探索数学活动发挥最大功效?如何保护、张扬幼儿探索的天性?结合实践案例,分析与整合幼儿经验和科学资源,支持与引领幼儿的探索活动,在关键时刻给予帮助与点拨,把猜想与验证作为活动探究的核心环节,灵活运用指导策略,才能准确接住并有效地回应幼儿“抛来的球”,从而提升幼儿在活动中的有效性吸收,让幼儿永存好奇之心,永存探索精神。

关键词

指南  科学探究活动 指导策略

 正文

在不断发展的数学活动教育理念的要求下,我们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解也要不断的反思和定位。实践中发现,教师们对目标理解和延伸、活动组织和指导等方面的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对幼儿日常生活中反应出的教育价值点的及时回应等等都还有待提高,这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研究和反思。教师灵活运用指导策略是关健

一.数学活动的基本指导策略

探索活动中,“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是《指南》对我们提出的建议要求。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重视对幼儿的了解和分析,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现有水平,了解他们探索的兴趣所在,发现他们新的需要,在整合活动方案时,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符合幼儿的实际,让幼儿的探索活动有了新的兴趣点和生长点,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成长。

二.支持与引领,数学活动的顺应指导策略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因此,在幼儿园的课程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又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灵活而有弹性的计划。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说过,教师在拿到教材时要思考:这个教材在什么时间进行最合适,用什么形式进行更高效,把教学活动还原成生活,才能让孩子产生兴趣和共鸣。在本案例中,“形于色”是我预设的活动,而幼儿在活动开展前一天就自发地对各种图形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作为教师,是制止幼儿的自发探索行为等周五再照常开展呢,还是顺应幼儿的兴趣,大胆打破计划,调整内容、调整时间和进度因势利导?从这次活动的效果来看,我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阻止幼儿的探索行为,而是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和生长点,对他们的敲打行为给予支持。“谁能让图形宝宝穿上漂亮衣服”这个球一抛出,幼儿就开始想尽办法和图形产生互动,“怎么让图行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又引发了材料之间的互动,教师作为支持者引领着幼儿一步一步的深入探索。在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在积极地尝试和参与,并为自己的成功而喜悦。我想,如果当时我遏止幼儿的行为,无视他们的兴趣,按照原定时间进行教学,肯定达不到如此良好的效果。“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和“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正是《指南》和《纲要》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三.质疑与点拨,数学探究活动的推动指导策略

《指南》建议教师“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去鼓励他们探索,给他们创造一个发现的机会,促使他们有所反应,从而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索、找寻结果,最终使他们的认知结构达到更高水平上的平衡。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探索在最初阶段是以无意为主的,如果教师不加以注意,不在“质疑”的基础上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探索平台,那么探索的火花就会自生自灭。瑞吉欧有句名言 “接过孩子抛过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中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幼儿,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本案例中,我抓住幼儿的偶尔发现,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最终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查找资料等方式获得了有关于的知识。

由于幼儿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在探索活动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度帮助,就很可能会对探索失去兴趣。当幼儿的观察陷入僵局时,要为幼儿的观察探索铺路,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推动策略”,如暗示、鼓励、反问、建议或类比等具有启发性的策略,培养幼儿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做到既不替代幼儿的思考,又能善于在关键时刻给予幼儿支持和帮助,使探索层层推进,使探索达到理想效果。

四、猜想与验证,数学探究活动的核心指导策略

《纲要》提出,数学活动的目标是使每位幼儿进行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帮助幼儿获得有关事物形状、数量及其关系等感性经验,使他们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锻炼和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实践中,我们尝试进行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并将其归纳为“问题―探究―反思”三个方面: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环节,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我们可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如故事、谜语、游戏、图画等,让幼儿触景生情,有所思,有所问。教师及时引导幼儿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事物,提出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问题。小班数学活动《认知数字5》的教学目标是感知数字5的实际意义。我们可以利用5朵花、5只蝴蝶、5棵树、5条鱼等图片创设一个美丽的小公园。幼儿以逛公园的游戏形式进入情境,在“找一找”“数一数”的过程中具体感知数字5的实际意义。教师适时引导幼儿想一想自己身上哪些东西也有5个?周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会是5个呢?数一数我们跳了几下?转了几圈?整个教学活动,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究的活动时空,是整个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进传统教学内容,强调数学应用怎样让幼儿充分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我们在教材的选取上要改变传统观念,增加一些现代的应用广泛的教学内容,如钟表与时间、旅行线路、价格与购物、生活用品的面积、体积等。另外,解决问题是所有数学活动中的最重要部分。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通过问题解决,使幼儿体验到数学在其周围世界的作用。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们创设了小商店这样一个情境,提供了玩具汽车、各类学具、故事书等作为商品,并分别标上1元、2元、5元不等的价格。为每位幼儿准备了1元、2元、5元的钱币,引导幼儿学习加法:花5元钱买商品,你可以怎样买?每样商品的价格分别是多少?这样的问题会让幼儿采用尝试的策略,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不同的组合方式,如:1+1+1+1+1+1=5、1+1+1+2=5、1+2+2=5。幼儿在提问、思考、讨论和探索中成功地解决问题,使他们获得自信,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2)提供适宜的探究材料。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想通过动手触摸等手段来达到探索周围环境的目的。必要的材料是激发、引起探究经历的一种有效载体。为此,我们要注重选择能引发幼儿兴趣的具有多方面联系的材料,以便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亲历探究过程并发现规律。大班数学活动《学习测量》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我们为幼儿提供了长短不一的绳子、玩具棒、竹竿、直尺、三角尺等工具让幼儿自选,自定测量对象:课桌、门、窗、柜子、小朋友的身高等,将测量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通过分析比较,最终获得结论。 

3)运用不同的探究方法:我们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归纳为ABC三种形式:A.问题―操作―发现、结论。B.问题―猜想―论证―结论―评估与交流。C.提供旧知―联想迁移―验证结论。我们以大班数学活动《多元分类》为例,在此活动中,我们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A。由于“多元分类”是很抽象的概念,学习重点在于理解两个集合相交部分的含义。我们从男孩女孩最喜欢的玩具作为载体,请幼儿分别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图片放入两个不同颜色的圆圈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男孩女孩会有一些共同喜欢的玩具,如何为这些共有的玩具造一个新家,而这个新家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既是男孩喜欢的玩具的家,又是女孩喜欢的玩具的家。 

3.交流反思,优化提升。数学教学中的交流,既有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也有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幼儿用耳、口、眼、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1)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可这样提问:你对其他小朋友的探究成果如何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丰富幼儿的活动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促进幼儿学会欣赏、接纳他人,形成健全的人格。2)自我反思。幼儿可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省:我是怎样进行探究的?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哪些疑惑?通过这样的反省,有利于自己深刻认识所经历的各个过程和步骤,总结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4. 科学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数学《7的分解组成》,首先老师先玩游戏“碰球”,复习6的分解组成,紧接着教师设置了小熊过生日的情景,为两个参加生日的小客人小猫和小兔子分饼干。说清了要求,操作终于开始了,孩子们早都等不及了,都想早一点帮助小熊来分饼干,我开始巡回指导了,在他一旁几个孩子很安静的独立操作,一边分饼干一边将结果记录到记录卡上,看了一下微微的点点头;他又向前走去,顿时听到一声大喊“你这样分不对,我来帮你”,原来乐乐和瑞瑞因为分饼干争吵起来,“你刚才分过了,还这样分”,“不行给我饼干,不让你动”,教师赶紧介入教育他们要讨论好在操作,很快他们就合作很好的完成了分饼干任务;我走到琳琳和米乐的旁边,看到他俩左看看旁边小朋友操作的情况,又问问到底是做什么,很快我明白了他俩是不知道操作的任务具体是什么,于是又为他俩讲了一次分饼干的任务,很快他俩就开始动手了……。

从“幼儿在前”的观念出发,教师指导的前提是充分掌握幼儿操作的情况。在幼儿集体操作活动中,由于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同时操作往往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操作的情况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分析影响幼儿操作的因素,(情绪与动作、幼儿对规则掌握的情况、幼儿认知的策略等)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适时指导。使每名幼儿都能通过活动有所提高,促进长远发展。

5.暗示点拨,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力。在进行《小路有多长》的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运用目测的方法比较8条路段的长短,然后教师紧接着问:“还有什么好办法能比较路段的长短?”顿时活动室一片安静,只有欣欣急的把手举得高高的说:“老师,我知道。”我微微笑笑说:“那欣欣说说你的办法”。欣欣摸摸自己的小脑袋说:“可以用头来量。”听到欣欣的话,所有孩子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紧接着问:“用头怎么来量呢?”欣欣笑笑说:“可以蹲着把头放在路段上来一下一下量。”“欣欣告诉我们可以用头来量,就是用身体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用身体还可以怎么量呢?”举手发言的人越来越多,有说用胳膊来量的,有说用脚量的,有说用手来量的。我分别邀请了几个孩子分别用手、脚进行了个别的尝试,但发现他们在测量时总是将测量工具没有顶端,于是老师问道:“他量的对吗?哪里有问题?”有几个孩子很快发现了他的问题,说道:“前面没有量到”。“那请你来当小老师试一试吧!”说着她很快就将测量工具放到起点开始测量。“哦,原来你发现了要顶端对整齐。”我笑笑说。“用手和用脚量是一个不错的好办法,谁还有好办法?”笑笑举手说道:“尺子”。“尺子是标准的测量工具,如果没有尺子,可以用什么材料代替?”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用铅笔,有的说用树枝,有的说用毛线……,教师展示了今天带来的测量工具,很快说明了操作要求就让大家探索方法了,老师走来走过去,看看这一组,看看那一组,发现哲哲很快找到了两根测量工具交替测量的方法,然后就左看看右看看,甚至走到很远的那一组也看一看,拿着测量工具不懂,这时我走过去说:“哲哲,你找到了什么方法?”他洋洋得意的说“老师,那你来看!”他演示着两个测量工具交替测量的方法,“很不错,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哲哲马上面无表情说:“我还没有想呢!”“那现在想一想”老师忙说。“不行,让旁边的思思想”。我笑笑说:“刚才哲哲很聪明,用两根木棍来量的,现在去掉一根能来量吗?”“那我试试”哲哲拿着一根木棍说着就试,这时我看到他尝试用一根测量工具来量,可是如何做一个标记呢,他摸着脑袋,眼睛时不时的看看我,“对呀,用什么东西可以做个标记就好了?”他很快想到了用另一个木棍的宽度来做标记,“哦,这是什么方法?”哲哲又高兴地说;“这个方法就像做一个记号”。笑笑说:“那如果不做记号,用一根木棍怎么量?”哲哲左摆摆,右弄弄,最后还翻了个大跟头,哲哲开心的喊起来“翻个大跟头,就不用木棍做标记了”……。

幼儿进行的长度测量活动,分别运用目测、身体测量、测量工具测量三个层次,由浅入深,但其难度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也是比较难的,在操作活动中,幼儿由于种种原因,思维会出视受阻或产生偏差等现象,此时教师需能抓住症结所在,巧妙地进行暗示点拨(只作暗示,不明确说出答案),就能使幼儿在理解知识的迷茫困惑中豁然开朗,促进活动的进一步延伸,幼儿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推理和解题的方法,而非问题的正确答案。鼓励幼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证明他们的答案、思考过程和推测的结果,培养幼儿探索、猜想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有效地利用多种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2012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

3. 中国论文网

🏷标签:论文 幼儿园 幼儿 教育 数学探究

手机号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