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都会对于环境创设产生困惑:活动区空间如何利用?区域环境怎么体现教育轨迹?墙面布置什么?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班级环境包括主题、区域、其他功能性环境(节日、废旧材料使用),是不说话的教师,那么我们如何通过环境创设帮助幼儿梳理已知经验,发现教育契机,展示活动兴趣,作为隐形的课程为班级服务呢?我们从主题、区域、其他功能性环境三个角度来进行说明。
A、根据主题内容创设班级环境
我们园有一位有思想、有创意的年轻教师,看到所有的班都做“毕业了”主题,觉得很有意思,就带着孩子们也来做这个主题,又是找图片,又是画,还发动家长找一些资料,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展示出来。我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于主题活动不够了解,看见哪个和主题有点关系的内容都要“弄一弄”,最后眉毛胡子一把抓,哪都没搞好。其实主题环境的创设和主题活动的进程是密不可分的,需要在主题进程中随着主题的开展、生成、变化而不断调整,逐步完善。那么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主题活动?
主题是基于一个话题为中心开展的活动,在活动中贯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目标。教师要根据活动中目标、内容和幼儿的已知经验和发展水平引导幼儿创设相适应的环境,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我刚才用到了引导这一词,就说明现在和过去有很大不同,记得我刚工作时候环境创设评比标准就是美观、漂亮,有教育价值,随着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要求更多的幼儿的参与了。
A)确定主题,预设主题总目标。
确定主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不要看到别人做什么就跟随模仿,而是可以:从课程目标出发、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从班级现有的材料出发,从儿童生活出发、社会热点等。确定了主题内容就可以根据活动内容进行目标预设了。
B)第二步,调查了解。
了解幼儿关于该主题的已有经验;了解幼儿的生活经历和家庭背景;了解幼儿园、家庭及社区可利用的资源。根据了解的情况进行梳理,以便进一步的操作。
C)第三步,前期环境创设。
前期环境创设我们要从多方面考虑,活动区的活动、情境的创设和可利用的资源等。例如,主题活动“毕业了”——美工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明信片、毕业纪念卡、还可以有幼儿我心目中小学、幼儿园的绘画作品展示等;建筑区提供各种小学的图片,辅助材料等,表演区请丰富各种幼儿毕业服装、海报等;益智区可以有各种和钟表相关的玩具等。
D)第四步,实施过程中完善环境创设。
每一个主题都要包含讨论、观察、探究、展示这几个学习过程,缺一不可。在实施中要不断完善环境,让幼儿看得到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助于经验的积累和梳理。比如,在讨论中,幼儿可以针对“新年”这一主题聊一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通过记录的方式把问题展现出来,引起幼儿学习兴趣;观察中,幼儿可以走出活动时甚至是幼儿园进行现场参观、访问、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探究中,实地参观和访问教师、家长、查阅书籍研究问题甚至有的主题下可以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等,最后把这些内容归纳成文档或照片;最后我们将“探究的结果”展示在主题墙上,用于分享经验,这就充分的体现了我们的教育轨迹。
举例“我是预备小学生”主题分享
总之,主题环境的创设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一点一滴地积累,重点不是表演或凸显作品,而是总结主题活动中的幼儿学习,让幼儿用各种语言来表达,起到梳理、提示的作用。主题活动环境创设,要注重幼儿的参与性,使环境创设真正成为课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