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定活动名称
1.明确活动的内容,即要学什么?
2.按科学活动的要求,用科学术语定名称。例如:《转陀螺》、《小灯泡亮起来》等。
3.按活动内容或选用的材料,用生动的语言定名称。例如:感知冰的融化通过《拯救小动物》定名称;认识颜色通过《小黄和小蓝》定名称等。
4.选择教学活动内容的要求
1)注重内容的科学性,教育的启蒙性:选择幼儿日常生活
中感兴趣的、最熟悉的、易于理解接受的、能够直接进行探
索和发现的内容来进行,并将幼儿难以理解的科学现象、科
学知识寓于简单的现象之中。
2)与时俱进,注重民族历史文化:科学教育的内容要从身
边取材;选择介绍科技技术发展过程的内容;积极引导幼儿认识我国民族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物产。
3)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各领域教育内容的统整:根据幼儿
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选择内容;与其他领域的内容相互配合。
4)照顾科学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与典型代表性:从广泛的内
容来选择;要客观地衡量所选内容的代表性;要全面、均衡地选择各部分内容。
5)因地制宜、因季节而变:根据当地的季节变化特点,选择本地区(或本幼儿园)、具有教育价值、有关自然或社会方面的内容;灵活地选择本地的实物充实到教育内容中,将离幼儿较远或难以搜集到的材料替换掉。
二、确定目标
1.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该年龄段幼儿的能力与接受水平,不能把目标定得过低或过高。(过低没有挑战失去兴趣,过高完不成失去信心)
2.活动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阶段目标、终极目标相一致。科学教育活动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科学教育的总目标(领域目标)、科学教育的阶段目标(各年龄段目标)和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1)目标撰写要具体,不要笼统、过大、过空、指向不明显。
2)科学活动的目标要全面,要能体现情感、知识和技能三方面。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
2)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探究,增长经验。
2.材料准备:提供适宜的材料
1)活动材料必须紧扣具体活动目标。
2)材料应具有科学性、兴趣性。
3)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个体差异。
4)活动材料充足。
5)材料应具有挑战性。
3.环境准备
1)选择适宜的物理活动环境:根据活动内容创设活动,例
如:认识树木可以选户外;认识金鱼、乌龟等选择室内。
2)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在活动中尊重幼儿自主操作、出
现偏差、恰当的评价等。
四、活动过程:(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科学教学活动过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对教育内容的具体展开,即目标设计是否到位、内容选择是否确切,都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在设计活动过程时,要注意从活动目标出发,考虑过程的各个步骤。
2.活动的开始部分(引发动机阶段):
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励幼儿的学习欲望及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3.活动的基本部分:主要活动阶段,是整个活动的最重要的部分。
例如,探索活动。
1)问题引导:鼓励幼儿进行猜想和假设。
2)观察实验:引导幼儿利用操作材料进行验证。
3)记录信息:恰当地指导幼儿收集整理。
例如:观察活动
1)引导幼儿先观察对象的什么方面,再观察什么方面。
2)教师出示教具和提问要有序,先出示什么后出示什么?
先问什么后问什么?
3)教师的提问活动设计要有趣,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
能保持。
4)引导幼儿自主发现与探索,杜绝教师灌输注入。
4.活动结束部分
1)引导幼儿总结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猜想和实验结果的偏
差、实验的方法等。
2)讨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简要总结活动,提出好的方法提升幼儿经验。
五、活动建议与延伸
1.活动建议:一般是针对活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或者是针对操作实验的方法,提出其他建议让幼儿尝试操作。
2.活动延伸:避免无效性,延伸要有引发性和诱导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做好铺垫。
六、科学活动设计方法
1. 根据活动目标设计方法。
2. 根据活动内容设计方法。
3. 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设计方法。
4. 根据幼儿园设备条件设计方法。
七、科学活动教师的语言设计
1.教师的语言采取生动性、趣味性,形象性并富有启发性:
设置情境教学,结合采取生动、趣味性的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融入到活动中去,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2.教师的语言围绕目标,把幼儿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目标上。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