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幼互动中观察的目的
观察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解读幼儿的游戏兴趣、需求和意图,进而进行有针对的支持与指导。
(1)观察主要了解幼儿以下情况:
幼儿参与师幼互动的基础(经验、兴趣、态度、技能等)如何?这些基础足以支撑他们参与后续的师幼互动吗?如果不能支撑,应该为他们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
幼儿在参与师幼互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吗?如果不能自己解决,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幼儿在参与师幼互动的过程中产生怎样的新的需求、兴趣,他们需要教师怎样的支持与帮助?
二、师幼互动中观察的维度
1. 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通过观察幼儿“玩什么”,我们可以了解幼儿当前的兴趣点。通过观察幼儿“是怎么玩的”,我们可以进一步判断幼儿的需求。
2. 幼儿与材料和环境的互动。这是判断幼儿游戏意图、游戏水平的关键,也是判断材料和环境适宜性的关键。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对哪些材料感兴趣,他们是如何操作材料的,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等。
3. 幼儿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主要观察幼儿与哪些人互动,互动的具体情境如何,互动的效果如何,教师的回应策略是否适宜等。通过观察师幼儿或幼儿之间的互动,我们进一步了解幼儿的需求、游戏水平以及教师的观念和行为等。
三、观察的方法
1. 选取典型时段。主要针对本班幼儿近期的发展情况,选取目标行为出现最多的时段进行重点观察。如通过重点观察幼儿的盥洗环节,了解幼儿在生活习惯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2. 选取典型情境。主要根据近期实践研究的重点,选取典型的情境进行观察。如选取幼儿之间典型的冲突情境或者典型的师幼互动情境作为观察的重点。
3.选取典型幼儿。主要针对个别幼儿进行重点观察。如就某名幼儿的某种行为进行持续观察。
四、记录的方法
记录是对幼儿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的依据。所以,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好记录。根据观察目的和内容的不同,记录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如文字、视频、图片等。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多种方式相结合,从而客观地记录幼儿的游戏表现。所谓客观,就是真实记录、客观描述活动背景、情境状况、幼儿的行为表现等。
五、行为表现分析
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解读,分析、判断和反思,具体维度如下。
1. 幼儿的兴趣需求。主要包括在该情境中,幼儿有怎样的情绪表现?游戏的状态是否投入、专注?情境中的哪些情节、互动、材料表现出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期待?
2. 幼儿的发展水平。主要包括在该情境中,幼儿获得了哪些发展?幼儿惯常表现和游戏情境中的表现是否一致?幼儿在某一领域的发展水平处于哪一阶段?
3. 材料提供的适宜性。主要包括材料是否支持了幼儿的游戏活动?材料的使用频率如何?材料的难易程度如何?材料是否充足?
4. 教师指导的适宜性。主要包括教师介入的时机是否适宜?教师的指导策略是否支持了幼儿的自主学习?
5. 后续的支持策略。针对上述分析和判断,后续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促进幼儿在某个或某些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