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幼儿常见传染病
一、幼儿红眼病
1、红眼病传播的特点
² 发病急:一般在感染细菌后1—2天内发病,而且多数为双眼发病。
² 传染性强:红眼病由于治愈后免疫力低,因此还会重复感染。
² 流行快:幼儿生性好动,如不注意预防,往往一个幼儿得病很快蔓延全家或整个。
² 接触传播:如接触患儿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手、幼儿玩具等,患者用过的眼药水等,都可能发病。
2、引起红眼病的原因:
² 过敏:花草、花粉、灰尘、霉菌和动物等是眼部过敏的常见原因,可引起眼红、眼痒、肿胀等不适,多为双眼发作。
² 环境因素:空气污染、烟雾、角膜接触镜配不当,刺激性气体、化学药品等均可引起结膜炎症,可累及单眼或双眼。
² 病毒感染:普通感冒,流感或其它病毒感染均可引起急性结膜炎,症状有:流泪、眼痒、眼红、烧灼感等。患了“红眼病”,可进行冷敷,或滴用医生所开的眼水。
² 细菌感染:细菌性结膜炎通常为单眼,流泪、分泌物较稠、如未能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3、幼儿红眼病的预防及护理
红眼病有如此强的传染力,一旦患上了,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医生会做出
细菌性还是病毒性的判断,对症下药,若治疗不彻底有可能变成慢性结膜炎并引起并发症就麻烦了,所以老师及家长必须做到以下5点:
1) 幼儿一旦得上红眼病应进行适当隔离,暂时不能去了,也不要到公共场所了,以免疾病蔓延。
2) 患红眼病幼儿使用过的毛巾要煮沸消毒,晒干后再用,并为他准备专用的洗漱用具。
3) 饮食清淡,多食蔬菜、新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
4) 开放患眼,不能遮盖,否则眼分泌物不能排出,反而加重病情。
5) 教育幼儿做到不用脏手揉眼睛,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洗漱用具个人专用,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幼儿疱疹性咽颊炎
1. 疱疹性咽颊炎的症状:
1)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大多数为轻症病例,有自限型(1-2周)。
2) 疱疹性咽颊炎多见于3-10岁儿童,易发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的病症。
3) 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小时可达高峰,体温升至39度-41度,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现象,甚至发生高热惊厥。
2. 疱疹性咽颊炎的控制措施:
1) 报告
² 散发:出现1-2例手足口病例。
² 聚集性病例:出现5例/周/园 手足口病例。
² 暴发:出现10例/周/园手足口病例,或出现3个2例/周/班手足口病例。
2) 检疫
² 接触者观察7天。
3) 隔离
² 隔离至自发病至病后14天,无症状后,持复课证明返园。
三、幼儿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的症状:
² 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一般在38~39°C之间,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等症状。需要注意这些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类似,容易混淆。
² 发病1~2天后,幼儿的手上、脚上、臀部和口腔内会逐渐出现红色斑点,这些斑点会逐渐发展为疱疹,溃破后形成溃疡,造成剧烈的疼痛。因此,不少幼儿患病后会因为疼痛而哭闹、不安。
² 绝大多数患儿的疱疹在3~4天后,可自行消退,不留痂,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
² 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患儿病情发展快,后果严重。
2、手足口病治疗与护理:
目前,对于手足口病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如无并发症,患儿一周左右即可自愈。对于手足口病患儿,老师可告知家长做适当的护理工作:
² 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如果发热未退,要让患儿多喝热水。
² 选择柔软的衣服、被褥,及时清洁保持卫生。
² 剪短患儿的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因瘙痒、疼痛难忍而抓破皮疹。
² 保持口腔清洁,多漱口。必要时可以为患儿准备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
² 若臀部有皮疹,要随时保持臀部的清洁。
3、手足口病的预防
² 幼儿手足口病是常见的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护理与预防很重要。
² 预防手足口病,关键是做好卫生工作,切断传染途径。
²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与饮食习惯。饭前便后及外出后一定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² 做好室内外的卫生清洁。勤通风换气、勤洗晒衣物。
² 对于幼儿的玩具、生活用品和个人用品要及时清洗、消毒。
² 加强幼儿免疫力。注意食谱的科学性,注重营养搭配,多带幼儿出去运动、晒晒太阳,还要保证有充足的休息。
更要做好晨检工作。每日晨检中要仔细检查幼儿的身体状况,若发现有疑似及时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