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ok网

超30万+幼师在这下载课件

幼儿离园环节常规培养(对晚接幼儿的组织与指导)

所属分类:大班社会教案 发布时间:2025-04-08 06:58:01
教师要善于透过日常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寻找沟通的入口和方法,与幼儿共情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情绪向良性转变。

幼儿离园环节常规培养

对晚接幼儿的组织与指导

- 教师自我管理 -

一、目标设定

幼儿园教师对离园后晚接的幼儿活动的组织和教育指导。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创设安全、适宜的环境

虽然通常班里晚接的幼儿人数少,多则五六个,少则一二个,教师却不能放弃教育和忽视管理这个时段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及情绪,还要为他们创设安全、温馨的精神环境和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物质环境,保障幼儿游戏和自由活动的同时,注意观察,适时指导,让晚接的幼儿纳教师的可控范围内,尤其要保障幼儿的安全

2.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趣味性、探究性的游戏活动

 

被晚接的幼儿会存在一定的失落和焦虑的情绪,教师可为他们组织和安排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手工活动来缓解情绪的压力,既可以组织集中活动,如“我是故事大王”,请个别语言能力强的幼儿讲故事、教师带领玩猜谜或音乐游戏,或者组织一些绘画、折纸、泥工等手工活动等等。也可以让孩子进行喜欢的区角,进行操作探究活动,切不可放任不管,听之任之

三、善于观察和关注晚接幼儿活动情况,适时给予个别化教育引导

教师应与幼儿一起活动,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反应,为幼儿创设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提供适宜的物质环境。充分利用随时出现的教育契机,以适当的方式积极回应和引导。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针对情绪不良的幼儿,教师要善于透过日常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寻找沟通的入口和方法,与幼儿共情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情绪向良性转变。

四、选择恰当的方式与晚接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1.对偶发性晚接幼儿管理和家庭指导。

有些幼儿晚接现象是偶发的,由于家长突发原因造成。这类幼儿最容易出现情绪焦虑和失控,尤其是小班幼儿,在见到父母的那一刻更为突出,甚至有的小班幼儿会表现出大声哭闹或默默流泪,会不停地追问“爸爸妈妈为什么还不来?被晚接幼儿会丧失安全感,觉得被遗弃,会委屈,会感觉到“爱”的远离,而这些幼儿的父母也会由于没有及时接孩子而陷于巨大的内疚中,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呢?

1)在幼儿园内根据该幼儿的个性特点和现实情况,灵活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沟通和疏导

2)教师应及时与来晚的家长沟通,陈述晚接对幼儿心理的影响。提示家长为幼儿做出守时,守信的榜样,家园携手帮助幼儿获得应对生活问题的有益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2.对经常性晚接幼儿的管理和家庭指导。

有的家庭晚接是常态,教师应给予这类家庭特别的关注。一方面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晚接的真实原因,积极为家长提供有效的家庭沟通策略,如教给孩子看时钟,与孩子制定特殊的约定“每天指针到xx位置,就能看到妈妈了”,避免孩子因经常性的晚接造成心理发展的隐患;另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幼儿在园的表现和反应,关注他们的变化和需要,及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设置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孩子在晚接等待的时间过得充实愉悦,让他们觉得等待爸妈也是一个有趣而不枯燥的过程,她们不但没有失去什么,相反还收获了很多有益的学习体验。

二、幼儿园教师自我管理

幼儿园离园环节中晚接的情况常见现象,如何合理地对待幼儿、与家长沟通及指导家长,这不仅是能力问题,更需要幼儿园教师加强自我管理。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职业观

教师要深入学习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文件,为自己的职业价值找准定位,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做到做到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孩子,像尊重朋友一样尊重家长”。有的教师对待晚接幼儿态度消极、散衍应付都从不可取的,用专业的方法组织幼儿离园前活动,用

正确的态度对待晚接幼儿及家长,是赢得幼儿和家长满意的有效方式。

2.热爱全体幼儿,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幼儿

教师对幼儿的热爱和关怀是做好家园共育的前提,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幼儿,善于发现每一名幼儿的优点,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鼓励。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教师的喜爱。事实证明,凡是受到教师喜爱的幼儿的家长,与幼儿园的关系都比较融洽;反之,得不到教师喜爱的幼儿的家长与幼儿园的关系都比较紧张。即使遇到家长晚接了幼儿教师也要公平而真诚地对待每一名幼儿,与幼儿家长进行友好沟通。

3.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专业化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首先应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具备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不断解决出现的新的育问题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幼儿教师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才能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才有可能为幼儿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教师一方面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充实专业知识以及幼儿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为观察、指导、分析、评价幼儿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主动构建积极的师幼关系,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4.掌握与家长沟通的策略,密切家园合作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幼儿园的任务之一是“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实现真正有效的家园合作,首先是教师要摆正的己的角色定位,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其次,要发挥教师专业引领上的优势和地位引领家长在教育观念上逐渐向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靠拢;再有努力让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师保持一致性,真正实现家园牵手协同发展

在与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上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了解家长需要,注重专业引领。

教师要潜下心来了解、掌握家长的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引领家长走进幼儿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一是观察中的引领,观察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态度,离园来园时的表现,以及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程度,适时地给予指导二是体验中引领,在教师创设情景中,让家长亲身感知和领悟了解接孩子的危害。

2)与家长换位思考,互相休谅。

多一分理解就会多一分融洽和信任。从幼儿园教师角度来说,要理解和体谅家长,当前幼儿教师面对的多是长大的独生子女一代

有的年轻气盛,有的学历高的家长会质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有些家长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幼儿园教师面对家长的不同表现,不能存有怨恨情绪,训斥和讽刺家长更会破坏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幼儿园教师应努力换位思考,体谅家长难处,了解家长诉求,达到情感融洽,心理沟通的目的同时,也希望家长能站在幼儿教师的立场,心平气和地提出意见,配合做好家园共育

3)与家长坦诚相见,加强联络与交流

首先,教师通过学习、经验总结,研究探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采用家长学校、家教沙龙、橱窗、微信公众号、QQ群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学习和生活状况,向家长推荐幼儿心理和教育的文章,提高家庭育儿观念其次,教师要利用家访,晚接的时候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互通了解、互换意见,增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友好和信任。家园沟通中,切忌告状式会谈,教师要充分肯定幼儿的优点,善意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专业性的指导,还要虚心听取各自的要求,坦诚交换各自的看法,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 全文完 -

幼师ok网微信公众号

推荐课件下载

  • 复制教案
  • 返回顶部
    用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