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测试实施篇
幼儿体能活动组织结构与运动量
一、幼儿体能活动的组织结构
(一)准备部分(引起动机阶段)
一般情况下,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幼儿介绍本次活动的游戏内容,给幼儿以新鲜和神秘感;然后就是常规教学内容,例如检查着装、师生问好、队列队形、口令练习等;接着就是运用各种形式(音乐、口号、韵律操等)带领幼儿进行热身并进行相关活动的练习。一般需要5-8分钟。
(二)基本部分(正式活动阶段)
运用 2-3 个游戏形式巩固运动技能的准确性和熟练性,循序渐进地提高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一般需要10-20分钟。
(三)结束部分(结束阶段)
这一部分让幼儿收心及分享,引导幼儿身心放松,利用各种舒缓音乐、儿歌、民谣来放松身体,对活动的相关部位进行重点放松按摩,调整呼吸,分享快乐。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二、幼儿体能活动的活动量安排
幼儿体能活动的开展,重点强调幼儿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在增强心肺功能的同时达到对身体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各项身体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有能力把控运动量的大小,更需要理论基础知识做根基,来指导体能活动实施过程中对运动量的合理安排
幼儿体能活动量的安排都必须适应幼儿身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特点,活动量应由小开始逐渐增大,再由大逐渐减小。
较适合幼儿体能活动活动量的参考数据为:
1. 课前心率与课后心率之差:50-60次;
2. 课中平均心率:140-160次/分;
3. 最高心率:小于或等于180次/分;
4. 心率恢复时间:5分钟以内;
5. 课的练习密度:50%-70%;
幼儿体能活动的总时间:
小班 20-25 分钟,中班 25-30分钟,大班 3035分钟。
三、幼儿体能活动运动量的注意事项
1.注意运动强度与密度的合理搭配
幼儿体能活动的强度和密度要综合考虑注意合理搭配与协
调。如果运动的强度较大(如速跑、爬行、连续跳等),则运
动密度可以适当减小一些,使幼儿有适当的休息时间;相反,
如果运动的强度较小(如钻、走、平衡等),运动密度则可以
适当增大些。一般来讲幼儿体能活动中包含有一种或几种身
体动作的练习或综合动作练习时,各种身体动作的练习和活
动之间,教师需要对运动的强度和密度进行灵活、合理安排。
2.注意上肢活动与下肢活动的有机结合
在一节幼儿体能活动中,身体动作练习部位的选择应尽可能考虑到幼儿上肢与下肢的结合。以重点动作作为目标进行练习,上下肢结合为辅,减少某一肌肉群疲劳过度情况的发生。
3.注意季节、气候的特点变化
在不同的季节、气候条件下,幼儿体能活动活动量的安排也应有所差异。例如,在秋冬季节,活动量可以适当加大,多选择一些奔跑、跳跃、障碍、踢球等以增强心肺功能和下肢力量为主的动作练习,这样就能使幼儿在较寒冷的户外进行活动时不觉得身体很冷。如果是在夏季,由于天气本来就比较热,身体稍加运动就会出汗,这时,活动量就应该安排得小一些,可以多选择钻、投掷、柔韧等技巧性为主的动作练习。
总之,无论是哪个季节,教师要引领幼儿每天适应天气变化,增强人体的适应能力。
四.幼儿体能活动运动量的评价
幼儿体能活动的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运动强度过大会造成幼儿身体过度
疲劳、身体不适,影响正常的生活和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造成幼儿对体能活动的厌倦,不愿意继续参加体能活动;如果运动强度过小,既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完不成预定目标,致使幼儿体能活动形同虚设。一般来讲,幼儿体能活动运动量的掌控和评价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进行。
观察表象评价法
观察法是比较常见的评价方法,是指幼儿在运动过程当中,教师通过对幼儿表象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和生理反应,来判断幼儿在此次活动中运动强度的大小、幼儿的接受能力如何、运动负荷是否适中,主要通过幼儿的倾听能力、反应能力、情绪反应、动作手协调等方面来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参考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