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解读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依据总体解决方案,2022年2月11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保育教育评估指南》简称《评估指南》。《评估指南》树立了以坚持社会主义办园方向,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办园之路,立足以儿童为本,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科学保教理念的教育方针,用四十八条考察要点构建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切实扭转“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等评估倾向,突出自我诊断、自我评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能力与意义,为引导各类可持续发展提升保育教育实践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评估指南》出台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众多知名专家对《评估指南》进行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保育教育质量评估》答记者问,文章中解答了《评估指南》的出台背景、研制过程、基本思路、评估内容、组织实施以及相关的一些问题,说明教育部对《评估指南》的重视程度,对提升各地区保教质量的决心。科学保教、提升保教质量,势在必行。
园所在践行《评估指南》的过程中,如何依据《评估指南》更好提升保育教育质量?如何依据《评估指南》48个考察要点,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估呢?《评估指南》中科学理念、师幼互动、聚焦班级观察,园所要如何理解、怎样实践保教工作呢?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来详细解读《评估指南》。
第一章 对《评估指南》中评估内容的解读
一、办园方向
在办园方向方面,围绕“党建工作、品德启蒙、科学理念”提出3项关键指标和7个考查要点,旨在加强党对学前教育的全面领导,促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社会主义办园方向。
解读关键点:
1.方向性引领——园所依据《评估指南》明确办园方向、办园目标,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将科学的保教理念贯穿于一日活动中,注重过程监督、客观评价,全面提升园所的保育教育质量。
2.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评估指南》提出“注重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潜移默化贯穿于一日生活和各项活动”,将品德启蒙教育渗透于保教活动的各领域和各环节,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养成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创设良好的集体生活氛围,培养幼儿爱自己、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良好品质与情怀。园所在实践保教工作中,在把幼儿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的基础上,依据《评估指南》有计划、有目的的全面开展品德启蒙、行为习惯、爱国情怀等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园所各个活动中。
3.树立科学保教理念。《评估指南》提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生活与活游戏独特的教育价值。“这个考察要点是实现园所科学保教的核心理念。
(1)园所要在理解幼儿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创设适宜的生活、游戏环境,保证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与空间,提供满足不同层次幼儿自主选择的玩具材料,过程中重视幼儿自己去探索、体验、发现、交往、相处、冲突与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
(2)园所可学习借鉴新西兰的“学习故事”的观察评价方法,在过程中学会注意、识别、回应幼儿有价值教育瞬间,形成有价值的观察记录集。在提升教师观察分析能力的基础上,还可以支持幼儿重新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园所如何实施践行科学保教理念?理论层面的理解、领悟后,园所要科学安排保教活动。课程计划“结合本园、班实际,每学期、每周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保育教育计划”“一日活动安排相对稳定合理,并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活动需要做出灵活调整”,教师在分析总结前一学期/周/日保教工作和幼儿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本学期/周/日保育教育工作做出计划,支持教师有针对性地对环境、材料、活动安排等方面提出的改进措施。要求园所、班级每学期、每每月、每周的计划要有具体真实分析与措施、各类计划内容之间要有连续性,衔接性。
二、保育与安全
《评估指南》在在保育与安全这个内容中围绕:“卫生保健、生活照料、安全防护”提出3项关键指标11个考察要点,旨在促进加强卫生保健与安全防护的工作,确保幼儿生命安全和身心发展。
解读关键点:
1.结合《评估指南》考察要点,园所要建立健全膳食管理、卫生消毒、疾病预防、健康检查等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园所要以科学制定带量食谱、保障幼儿饮食卫生安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为保健计划重要任务,确保强健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园所”三个意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保教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和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园所要支持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予幼儿自主参与的机会。园所要加强环境安全、设施安全排查力度,将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切实将安全教育融入一日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3.加强园所传染病防控意识,教职员工掌握基本传染病防控、处置、辨别的常识,责任到人落实报告制度,明确防控流程,做好人人知晓,加强各岗位人员防控意识,保证幼儿、教职员工健康。
三、教育过程
在教育过程方面,围绕“活动组织、师幼互动、家园共育”提出3项关键指标和17个考查要点,旨在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求,促进师幼有效互动,构建家园共育机制,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解读关键点:
1.活动组织看什么?看科学的保教活动安排。园所能否依据《纲要》《指南》结合本园、本班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期、班级、月周计划,保证一日活动安排稳定合理,一日活动安排注意各环节自然顺畅、不要出现消极等待,教学活动安排注意五大领域内容的整合。
2.师幼互动:《评估指南》评估方式第三点指出:”聚焦班级观察。通过不少于半日的连续自然观察,了解教师与幼儿互动情况,准确判断教师对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所做的努力与支持,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保育教育过程和质量。”
师幼互动看什么?
² 看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能否积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制动支持、正面引导,做出个性化回应。
² 看教师是否鼓励幼儿积极主动与同伴、材料、环境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获得有益经验,支持与促进幼儿发展。
² 看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关注、接纳幼儿的差异,并提供有针对性地支持与指导,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² 看活动的目标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活动是否自然、有整体性,渗透了各领域目标,既照顾到全体幼儿全面发展,又关注到个体差异。
² 看活动是否能够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方式,在遵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基础上开展。
² 看活动过程是否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幼儿参与是否积极、踊跃,而且不同特点和水平的幼儿是否都能够有所发展。
四、环境创设
在环境创设方面,围绕“空间设施、玩具材料”提出2项关键指标和4个考查要点,旨在促进
创设丰富适宜、富有童趣、有利于支持幼儿学习探索的教育环境。
解读关键点:
1.根据《北京市玩教具配备》自查各班级玩具的数量、种类、能否满足幼儿游戏探索的需求。
2.自查园所各种设施设备、玩教具材料,检测是否合格?安全性是否有保证?
3.园所可根据地方地区年检、级类验收、行为质量评估要求标准进行自查。
五、教师队伍
教师建设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关键因素,在教师队伍方面,围绕“师德师风、人员配备、专业发展和激励机制”提出4项关键指标和9个考查要点,旨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潜心育人。
解读关键点:
1.坚持以德为先。的师德师风直接决定了的文化氛围与精神风貌。《礼记》中提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所谓教师,就是教会孩子们事理,培养孩子们优良品德。园所要建立健全品德机制,重视品德测试,加强品德培训,将师风师德纳入学期、年终考核中,全面考察教师的思想品德。
2.坚持以人为本。园长在管理过程中,学会发现不同教师优势与不足,充分了解教师在实践中的真问题、真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制定园所队伍发展规划、队伍培养计划、注重教师个人发展,真正建设一支具有专业、有素、有素养、有凝聚力的队伍。
3.完善奖励机制,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园所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奖励机制、考核标准,通过表彰奖励、薪酬待遇、职称评定、岗位晋升、专业发展支持等方式,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潜心育人。
第二章 对《评估指南》中评估方式的解读
一、注重自我评估
《评估指南》指出:每学期开展一次自我评估,县级督导评估依据所辖园数和工作需要,原则上每3—5年为一个周期,确保每个周期内覆盖所有。可以看出提高园所保育教育质量的责任落在了园所管理者身上—园长。园长的管理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直接影响《评估指南》落地的质量、同时也是园所保育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在《园长专业标准》提出,“园长是履行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积极推进保育教育改革”,“掌握国家关于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保育教育目标”,“落实国家关于保育教育的相关规定,立足本园实际,组织制定并科学实施保育教育活动方案”,“建立园长深入班级指导保育教育活动制度,利用日常观察、观摩活动等方式,及时了解、评价保育教育状况并给予建设性反馈”,“领导和保障保育教育研究活动的开展,提升保育教育水平”。保育教育工作是园所管理者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是园长的专业标准的体现。
园所在注重自我评估的过程中,管理者们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管理与专业能力,努力成为学前教育和管理专家。希望所有的园所、园长以及从事幼教的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二、聚焦班级半日观察:
园所在自评半日观察过程中看什么?怎样分析诊断?
1.看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情况
一是看幼儿情绪。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幼儿情绪会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教师的儿童观、课程观、教育观、评价观等深层次的东西,若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情绪安定、轻松、愉快,敢说敢动,不怕出错,往往反映出良好的班级精神氛围;幼儿心神不安,闷闷不乐,面无表情,见到来人不敢说、不敢动,做什么事情都要问老师或者小心翼翼,则反映的班级氛围可能不够宽松愉快。
二是看幼儿的发展。了解保教质量最好的方法是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通过生活环节、区域游戏、集体活动、户外活动等四大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积极性、自主性、发展性等方面去看。看的过程中能够了解:
1)幼儿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生活卫生和行为习惯)
2)幼儿的智力和思维水平,以及各领域学习发展情况。例如,了解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能否自主地交流;观察幼儿是否敢于尝试探索,愿意动脑动手解决问题,不怕困难和挫折;是否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信,愿意与他人交往,既能自由、自主游戏又能遵守必要的规则,有独立性又会合作,能够自我调控情绪,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如何;幼儿的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在什么水平,以及幼儿的审美、表达、表现能力等的发展。
三是看幼儿发展的均衡性,即全体幼儿发展和个体差异情况,还要观察幼儿是否得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某些方面是否有所缺失,如幼儿是否普遍运动耐力不够,玩一会儿就累了等等。
2.看环境创设及育人作用的发挥
宽松民主的精神氛围。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怎样的印象。“如果环境宽松、民主、自由、平等、友善、无拘无束,允许幼儿出错和天马行空地想象,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及探索和谐的环境,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概念、自我价值感、独立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等方方面面就能在与环境、伙伴、教师的多方互动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3.看活动的目标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活动是否自然、有整体性,渗透了各领域目标,既照顾到全体幼儿全面发展,又关注到个体差异。活动是否能够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方式,在遵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活动过程是否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幼儿参与是否积极、踊跃,而且不同特点和水平的幼儿是否都能够有所发展。
4.看班级工作常规和保教人员的配合
一是看在保教工作的配合上。教师要带领保育员严格执行
一日生活常规,按照工作流程和要求开展保教工作,保证幼儿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引导保育员配合教育教学活动。例如,集体、户外活动的准备及过程中的指导,区域游戏的观察指导,环境创设等,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二是在保教人员自身保教结合的意识和行为上。例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幼儿情绪变化,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保育员在保育工作过程中,是否注意发挥幼儿主体性,引导幼儿学会生活,能否在关心照顾幼儿生活时也关注幼儿心理发展及自尊、自信的培养。
园所在明确半日看什么之后,在自己进班检查、看一日活动时,就能够找准自我诊断的方向,发现园所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园本教研、案例学习、观摩研讨等多种方式,真正解决根本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园所自我完善,提升保教质量的过程,也是最具价值与意义的过程。
第三章 对《建档手册》产品的解读
一、《建档手册》依据:
以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为依据,深入学习领悟评估指南的指导思想,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围绕评估内容:5大内容、15个关键指标、48个考察要点,组织团队详细解读,制定《保育教育质量评估建档手册》,简称《建档手册》。
二、《建档手册》初衷:
相信经历过级类验收、质量评估、年检等评估的园所,都知道自评或是他评只是评价对象不同,而现场评估会分组或是分时间段进行档案资料评估和班级半日活动或是教学活动的现场进班检查评估。档案资料是园所实践、实施结果的证明,也是园所开展实践自评工作的抓手。
一是支持园所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做有准备的工作,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软性管理中。
二是给园所参考践行自评的依据、方案、规划、计划,让园所不走重复、没有价值的路。
三、《建档手册》内容:
1.《建档手册》使用说明书;
2.整套全部资源的总目录;
3.每一个档案文件夹内包含:该档案目录、相关内容资源、自评指导建议,资源共计:275个文档、105张适用表格、3套培训PPT、2个流程图、4张图片;
4.15个档案文件夹的侧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