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一、要点提示
1、教师参与教研的意义
开展教研工作一方面,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指南》精神,促进教师内涵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办园质量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也能很好的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体会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主要内容概要
1.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教师们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呢?作为组组织者,只要分析一下教研活动的状况便不难发现.教研活动普遍存在以下原因:
1).教研目标不明确,教研问题不“真实”。
主要表现在:教师缺乏参与教研活动的兴趣与愿望,根源是不能为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们对教研活动并不重视。
2).教研内容留于形式.活动方法单一。
主要表现在:教研现场气氛冷、冷到尬聊,推进难、难于上青天。
策略:
3).教师“主体性”缺失,过程中教师缺乏参加教研的积极性。
主要表现在:教师 教师人文认为“教研=负担”,被动参加教研。
在教研活动中常常表现为“参而不与”。教研组织者“一言堂”,或者常常是“固定角色”发言,导致教研积极性越来约低。(认为“教研=负担”表现“参而不与”)。
4).教研活动零后续。
主要表现在:研究与实践没能有机结合。教研活动虎头蛇尾,教研结果没有运用到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没能真正意义上为教师解决问题。
n 什么样的教研活动是教师乐于参与的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研活动才是教师乐于参与的呢?教师们一致提出:理想中的教研活动应具有激发力。
² 能够真正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教研活动。
² 操作性强、充满乐趣.具有挑战性的教研活动。
² 开放式的教研活动(包括环境的开放、人际关系的开放)。
² 教研中教师是活动的主导者。
2.调动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方法
1).建立6大教研制度,调动教师主动参与。
² 与教师共同制定详尽的教研计划制度。
教研计划不要一个人埋头苦干,结合园所大方向,召集教研组组员共同完成,做到人人知晓,集思广益,同时提出真问题。制定后组员明确阶段性任务与准备,教研回归一日教学。
² 轮流记录教研制度。
人人参与,不要设立专职记录员。
只有轮流记录才能更有责任感与参与者。大家都有发言与思考的机会,组织者从不同的记录者手中看到不同的记录方式和记录提炼的智慧。
² 教研预告制度。
提前做好教研的预设,并在同期告知教研组成员。做好相应的教研准备。避免大家现场“干瞪眼儿”“鸦雀无声”。做好教研预设,教研不会偏离“中心”,提前学习····思考···的问题。以及提前找到教研案例和照片,教研现场“有话可讲”。发言就会有引领。
² 发言预约制度。
避免一言堂,解决无人发言的问题。提前预约发言,做到有准备。根据教师发展培养重点与方向做好发言预约。
² 多种方法引导组员发言的制度。
针对教师发言有顾忌,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大家,提升教研参与度和积极性。并且很好调动和活跃现场氛围。
² 教研后的任务制度。
针对教研的内容,留下“针对性作业”便于教研的实践及为下次教研“留有依据”。
教研活动中的多种方法----超好用的教研“小锦囊”。
——小卡片法
(研讨前组长准备好大小一致、颜色一致、厚度适中不透色的小卡片,
将自己想要发言的内容写下来不署名,组长收集,每人抽取一张读出来。)
作用:有效避免一言堂、避免权威发言、避免不自信。 帮助大家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组长可收集真实的来自每个人的想法。
注意:适用于发表于讨论型建议,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句提炼发言法
(在教师发言之前提出要求:每个人在发言之前用
“一句话、几个关键词”概括你想要发言的内容)
作用:避免个别老师思路混乱,发言总是不在点上,不能围绕教研主题。有利于教师言语概括能力、逻辑思维和调理性的锻炼。帮助教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思维导图法
(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幼儿行为中的观测点, 以此为工具进行观察与分享。)
作用:帮助教师分析在哪种情况下运用哪种“思维导图”,区别不同的思维导图模式。学会教研活动中交流分享的方法。
小班老师运用“气泡图”帮助分析小班建构经验的梳理。
中班老师运用“双气泡图”比对绘本《大猪和小虫》的相同与不同。不同的思维导图运用的场景也不同。
除此之外常常还有的形式是:教研开始前的破冰游戏、体验式教研(举例)、问题风暴式教研、角色扮演式教研。比赛及现场观摩(重点关注)、分组讨论、小组游戏、智慧分享等。
例如:体验式教研,体验式教研注重教师的参与与感受,通过共同
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更注重于每个教师的主动参与,围绕教研主题展开研讨,采用角色互换、现场表演等方式,结合主题进行讨论,各组老师集思广益、大显身手。
在归纳梳理环节中,进行头脑风暴式互动研讨,大家各抒己见,交换想法,教师才能共同掌握核心经验。
以“建构游戏”活动《小木棍大智慧》为例,教师通过实操在活动中将自己当作幼儿,感知探索与尝试得出小木棍的玩法。最后通过集体的头脑风暴形成研究结果,再进行实践。
现场观摩的活动中教师同样也要注意观察什么?也就是“观察要素”。
2)作好活动前期准备工作,是教研工作的起点和基础。
² 选择的内容既要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又能促进教师长远发展。
教研活动的内容应为教师的实践提供支持与帮助.符合教师的现实需要.并能促进教师的长远发展.才会引起教师对教研活动的重视.才能使教研真正发挥作用。为此.在平常的观摩中.记录下了教师们的问题情景.并在教研活动中由教师们共同研究、讨论、解决。
² 教研活动的内容应为教师的实践提供支持与帮助.
² 每一次教研活动前保教主任做好教研预设,做到心中有数,层次清晰。
保教主任教研预设我们可以结合“保教主任教研预设表”进行教研开展,她也是我们在教研开展前一个很好的思路体现。通过目标的明确,充分的准备以及活动流程清晰,教研的结果会事半功倍。
教学活动三研表也是我们教师参与教研时很好的抓手,
也是教研的支架工具。帮助教师明确教研中的步骤,每次教研前做什么?教研中做什么,研讨围绕怎样的素材。
其中“一研表”是教师日常观察使用。
“二研表”是观摩教师使用。
“三研表”是结合教研的专题展开研讨。其中也包括日常的资源与素材记录;确保教研时老师有剧可依。
3)确定教研真问题,解决教师实际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
只有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才能激发教师主动参与。之所以提出园本教研的“真问题”,是因为教研实践中有很“假问题”开展教研的现象存在。
所谓假问题,可能是教师感兴趣的、提长的问题,而没有与本班幼儿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对接,容易导致幼儿为教师服务;可能是管理者感兴趣、认为重要的问题,而没有与本园教师的实际困惑和需来对接,容易导致教师不接纳、被动参与;又可能是某些专家教授们感兴趣、想要研究的问题,而没有与本园实际和发展现状对接,容易导致研究与实践相脱节.····所以,明确什么是园本教研的真问题、如何寻找真问题等,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ü 真问题的内涵
“真问题”,其关键在“真”字。
我们认为真问题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它是真实存在于实践中的、教师关注的困惑问题;第二层,它是客观隐藏于现象背后的、反映教师观念的本质问题;第三层,它应是有利于广大教师改善教育实践的关键问题。这三层含义综合起来浓缩成一个“真”字,同时将教师的关注点、影响教育质量的根本点和改善实践的关键点三者统整起来,体现出了所谓“真问题”的丰富内涵,应该成为我们在开展园本教研时的价值追求。
ü 寻找真问题的方法
真问题需要同时具有上述三层含义,而且指向于实现幼儿、教师和三者共同发展的目标,所以,寻找真问题的过程并非一件易事,常常使保教管理者们感到困惑。
了解教师真实困惑,增强自身问题意识。
保教管理者通过日常进班观察、定期与不定期的调查问卷、教研反馈表、教研活动中的敏锐观察、教师的教育随笔、观察记录、反思笔记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状态、困惑和关注点,分析其背后的原有经验、产生原因及其认识中的误区,敏感地发现它们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园所教育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并以研究的态度对其进行质疑和思考,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敏感性和问题意识。
4)尊重教师的选择.让教师真的的主导者,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成功感。
在教研活动中.常常是由教研组长指定教师进行何种内容的观摩和学习.而我则充分尊重教师的选择.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例如:为教师提供一种新型的活动模式.教师们可以自愿报名.提出自己想组织的活动内容(如:综合活动、晨间活动、体育游戏等等)进行现场观摩活动。这样.
教师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而在进行活动组织时.则以模拟的方式进行.由其他教师扮演幼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转变角色.更加深入地去体验幼儿的学习活动.提高他们对活动中幼儿行为和问题的预先估计能力。
在活动进行中.用摄像机记录下每一个镜头.活动后让教师们一边观看一边反思.分析组织活动的教师的教育行为与能力.分析自己体验幼儿的情况与问题。
为教师们提供了很好的随机教育的现场。当然.教师们也在观看录像后.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认为他们的表现有些“过头”.没能充分体现该年龄段幼儿的特征.说明对幼儿的把握和深入了解不够.使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教师是园本教研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具有参加研究活动的职责。在园本教研活动中,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是活动的主体参与者,是问题解决者,是活动的主体受益者。
同时,教师还可以成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
当教师的研究热情被高度激发,感受到了职业的幸福感和使命感时,他们便完全有可能变身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他们会自发地组织各种各样指向于解决他们自身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教研活动,自发地研讨和交流,在此过程中不断追求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实现其职业幸福感的最大满足。
5.)提供的学习活动应具有挑战性。
² 对教师思维的挑战。
教师是教研活动中的主要贡献者.
我认为应该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研进行反思.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并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骄傲。例如:教师们参加教研活动前必须对抛出的内容进行实践与反思.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然后在教研活动中交流。而会对他们的反思做准确而客观的评价,还让他们互相批改教育随笔.提高教育评价能力。
这样一来.教师们非常重视自己的反思.都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得到大家的肯定。于是,他们个个积极思考、查阅资料.个个精心准备.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在参与中进行理性的思考。
² 对教师口才的挑战。
“说”意味着倾听、思索、表达、沟通、参与、分享.是思想共振、情绪互染、心灵相契、意义共有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研活动中.应更多地为每位教师创造 “说”的机会.尊重教师“说”的权利.培植教师“说”的勇气.锻炼教师“说”的智慧。
例如:每次的教研活动指定一名中心发言人.并针对要培训研究的内容.为中心发言人做事前的支持与指导.帮助中心发言人“抓”到点、“说”到位;对于教师.更多地欣赏他们的“说”、肯定他们的“说”。一句“很好”. “我赞同你的观点”.“你的这个点抓得对”……都会为教师的“说”增添信心。教师们在相互交流表达中.共同得以提高。
6). 重视教研活动后的总结工作,将教研与实践有机结合。
组织者对教研过程进行总结和整体性提升。梳理归纳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困惑、感受、分歧、争论、经验甚至教训。与教师达成共识、梳理策略,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明确后续实践要点,结合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提出关注点、注意的地方、调整的问题、尝试与创新。
通过开展一系列教研结果实践活动,把教研活动中真正达到的成果用于实践,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通过组织与教研相关并有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
教研要真正服务于教学实践,支持和改善教学实践,就必须回归教育的现场。如果“教”和“研”出现了断层,变成“教归教”“研归研”就会导致教师对研究活动丧失信心、缺乏热情。
因此,教研成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提炼、整理、编制成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园所应积极为教师创造机会,支持教师展示、发表、出版。
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首先要确保研究的成果不能大而空,要可推广、可迁移。其次,要在教师群体中广泛宣传,产生共鸣,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尝试和应用。
最后,还要关注应用的效果,是否真的解决了教师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新的问题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和教师一起提炼和形成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注重教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一方面可以增强教师的自信,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切身体会到研究给自己带来的帮助,让教师真实体验到问题解决以后带来的喜悦与自豪,让教师真正爱上教研,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
3.教师在教研中的自我管理
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教研活动是通过教师的参与得以实现的。教研制度的制定、教研组织的建立都是为了保证教研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师的自我调动是最积极的因素,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教研意识与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教研工作,教研制度和教研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1).参与教研前做好准备。
² 首先,明确要研究的问题。
² 根据教研问题,寻求支架工具。(教学研究三研表)
² 寻求理论支持。
² 整理记录自己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2)教研中积极参与活动。
² 仔细聆听,思考辨识。
² 适时提出自己的问题。
² 困难问题主动请教,及时交流。
3. 教研后反思复盘,展开教育实践。
² 教研过后,及时做好回顾。
² 用教研工具,帮助自己进行反思。
² 积极投身教育实践。
² 自觉遵守教研制度。
4. 根据教师不同水平分层教研
² 0-3/0-5 青年教师主要通过学习共同体,同伴间共同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开展新手教师的培训。
² 5-10年的老教师或骨干教师主要参与园所近1-2年的课题开展或者课程建设,特色园区打造等,同时挖掘培养高阶梯队。
做好以上工作,相信我们的教研一定可以看展的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