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社会领域重点解读—归属感
《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内容大致包括: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对群体、群体生活及我群关系的感受、态度和行为几个方面。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
一、《指南》幼儿社会学习与发展目标:
二、归属感认知与教育策略
(一)归属感的定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指出,归属感是“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团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如果个体被群体所接纳,他会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既包括对人(父母、其他家人)的归属感,也包括对群体的归属感。归属感可分对人、对事业、对家庭、对自然的归属感。
(二)幼儿归属感的特征与类型
1. 归属感特征
² 由近到远,即生活半径从家庭、社区、再到家乡、国家、地球,越来越远。
² 由小到大,即地理版图从小到大,家庭最小,越来越大,扩大到国家和地球。
² 由个体到群体,从我自己到他人、群体。
² 由熟悉到陌生,具体表现为交往的对象从亲人到陌生人,社会环境、社会规则等都是从熟悉到陌生。
² 由具体到抽象,具体表现为从开始看得见摸得着的亲人,到对民族、国家等抽象事物的认同。
2. 幼儿归属感类型
n 对亲人与家庭的归属感
² 对于家庭的认识是幼儿归属感的起步,在幼儿自我认识发展的同时,幼儿也认识到自己的家人-父母、祖辈以及其他的亲属。家人的概念会给幼儿心理上带来安全感,因为对于婴幼儿而言,归属感与安全感是密切相连的。
n 对社区的归属感
² 在进入到之前,幼儿一般对生活的社区有着一种归属感,具体可以分为5个维度的情感体验,即舒适感、识别感、安全感、交流感和成就感。
n 对集体的归属感
² 幼儿的集体归属感主要表现在对的融入感。
n 对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
² 在集体归属感建立以后,随着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幼儿开始对于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开始有个初步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
² 2-8岁儿童民族归属感与认同的发展
² 2-3岁虽重点关注自己的特点,但开始注意并询问其他儿童和成人的身体特征,并注意到其他儿童特殊的文化行为。
² 4岁儿童:开始越来越对自己与其他儿童存在异同感兴趣,并开始依据身体体征(性别、肤色、眼睛和头发的颜色等)把人进行分类,但是对于民族的概念并不能理解。
² 5岁儿童:继续对一般的民族、种族差异和相似性感兴趣,并且意识到诸如社会经济地位、年龄等其他特征;强烈意识到自己和家人的关系,并且对其他儿童的家庭关系感兴趣。
² 6岁儿童:接纳其父母对于人们的划分,但是对划分的标准仍不理解。在了解自己种族与民族特点的同时,也开始了解其他人也有其民族特征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² 7~8岁儿童:对其他民族与种族的人的好奇心持续增强,开始更深入地理解一种文化结构;了解到存在不同的方式,满足共同的人类需要。
² 爱国主义情感是高级情感的一种,属于道德情感。它基于对国家的认识,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虽然幼儿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国家的概念,但是可以通过让幼儿具体了解国家的山川地貌、人文习俗、物产美景等,萌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儿童归属发展的年龄特点
小班儿童的归属感主要表现为对家庭的依恋,表现出对家庭的较为强烈的依恋,如亲近和信赖长辈,他们大多知道自己的家住在什么社区。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将会在一段时期内经历进入新环境后的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n 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1.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2.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3.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地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中班儿童的归属感最主要的表现是其归属对象范围扩大至和班级集体。从中班开始,幼儿产生对自己所在班级的集体荣誉感,表现出喜欢自己所在的和班级,为自己是班级的一员感到高兴,十分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比较关心所在班级或小组是否获得荣誉,当被老师和同伴认可和接纳时感到特别愉快,反之则沮丧、失落。这一阶段儿童的归属感主要和其集体融合感密切相关,开始在意老师和其他儿童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大班儿童的归属感是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相比于中班儿童的集体归属感,大班儿童的这种情感体验更为深刻,表现出更多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大班儿童愿意承担集体的责任和义务,表现在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喜欢集体活动,为了集体荣誉竭尽全力、加油呐喊,他们非常在意竞赛的成绩,在意自己是否被老师和同伴肯定和接纳。他们喜欢听老师和家长介绍社会热点新闻、家乡的变化以及祖国取得的重大成就,他们知道汉族和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归属感与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密切相关,他们开始关注集体的荣誉和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而且也开始关注国家、民族与自己的联系,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三)归属感培养教育建议
1. 鼓励孩子交往和互动,让孩子尽快融入集体。
2. 通过日常活动激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3. 培养孩子对家人和家族的归属感。
² 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庭决策,并且多和孩子在一起。例如,可以从一起讨论周末干什么、过生日该买什么礼物、午饭吃什么之类的简单问题着手,家长甚至可以以家庭会议的形式来讨论这些,这样孩子们就能提出他们自己的想法。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一起就餐。虽然不能每餐都在一起,至少保证每周1~2次与全家人一起就餐,记得要关掉电视和收音机,大家边吃边谈,增进感情。
² 给孩子讲家族的故事,让他了解自己与家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此外,也可以让孩子有机会与家族成员相处,可能的话,带他们去看望祖父母、堂兄妹和叔叔婶婶等。尤其是在重要的节假日,例如春节的时候,可以举办一些家族活动,让孩子体验到家族的温情和凝聚力。
4. 通过渗透性的活动使幼儿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² 和孩子一起听故事、讲故事、看视频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² 通过画报、地图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² 参观一些历史博物馆或是去旅游,了解饮食文化、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