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ok网

超30万+幼师在这下载课件

幼儿园《指南》社会领域重点解读—亲社会行为

所属分类:幼儿园资讯管理 发布时间:2025-04-20 11:58:01
人们常说的“见义勇为”,就是指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它是指为了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而采取的救助行动,蕴含这帮助弱者,惩恶扬善的意思。

《指南》社会领域重点解读—亲社会行为

《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内容大致包括: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对群体、群体生活及我群关系的感受、态度和行为几个方面。

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

一、《指南》幼儿社会学习与发展目标:

二、亲社会行为的认知与教育策略

(一)亲社会行为定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关心、谦让等行为。

(二)亲社会行为主要类型

1. 按发生的情境可以将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类: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和一般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人们常说的“见义勇为”,就是指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它是指为了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而采取的救助行动,蕴含这帮助弱者,惩恶扬善的意思。

按动机还可以将亲社会行为分为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亲社会行为和自私的、期望得到奖赏的亲社会行为两种,即利他动机和互惠动机。利他动机分别有安慰、同情、帮助等指标;互惠动机分别有分享、合作、关心等指标。虽然两种类型的亲社会行为的结果一样,但其本质特征却大相径庭。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从对社会影响的角度出发,分别有诚实、爱惜物品和爱护环境等行为。

2. 《指南》中对于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了描述性的规定,主要涉及了同情、安慰、帮助、分享、合作和社会公德行为(如诚信与环境保护)等六种与学前儿童发展相适宜的行为。其中同情、安慰、帮助、分享和合作主要发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在愿意与人交往、关心尊重他人等目标中有所体现;而社会公德行为则存在于社会适应子领域中,在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等目标中都有清晰和详细的叙述。

(三)亲社会行为分为6类

1. 合作行为

2. 分享行为

3. 助人行为

4. 安慰行为

5. 同情心

6. 社会公德行为(体现在诚实、爱惜物品、保护环境)

(四)亲社会行为发生步骤

1. 认识分享,帮助或者合作行为等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

2. 决定采取亲社会行为

3. 实施亲社会行为

(五)3-6岁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

1. 合作行为

²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平行或独自活动阶段。3~4岁儿童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还没有产生合作的意识,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小班儿童游戏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平行或独自活动和游戏。

第二,共同活动阶段。4~5岁幼儿开始出现合作行为,合作的目的性和稳定性逐渐增强,但很少出现自发的合作行为,而是在教师组织或分配的小组共同活动或区角探索中,他们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完成任务。

第三,自发的合作活动阶段。5~6岁幼儿由于同伴交往意识的不断增强,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行为,表现为自发的合作行为较多,合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合作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了问题,幼儿还会自己讨论解决。

《指南》对于游戏中儿童的典型行为进行了如下的描述:

² 小班: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

² 中班: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

² 大班: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2. 分享行为

3~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3~4岁分享行为发生的频率下降。3岁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于物品的所有权概念开始建立,加之高度的自我中心,使得他们非常珍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大部分小班幼儿虽然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在行为中还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分享。

第二,4~5岁“均分”阶段。所谓“均分”指分享的前提是建立在自主利益的基础上的,即分享后对方一定要有所回报。这个阶段的分享行为还具有对象性的特征,儿童往往愿意和自己喜欢的人分享。

第三,5~6岁“慷慨”阶段。大班儿童有“慷慨”的分享行为表现,他们的分享动机或希望分享的意愿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另一方面或是出于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幼儿虽然具有不同的分享动机,但是应属于真实分享行为。

依据分享行为的发展特征,《指南》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了不同的目标:

² 小班:不争抢、不独霸玩具。

² 中班: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

² 大班: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3. 安慰行为

² 幼儿的安慰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得复杂。

4. 助人行为

² 儿童在0-3岁就开始出现助人行为,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5. 同情心

6. 社会公德行为

社会公德行为有两种:诚信和环境保护行为。

² 诚信是儿童从小就应该养成的良好道德品质,但是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3~6岁儿童的诚信行为仍需要在一日活动中不断地进行有目的的教育。3~6岁儿童总体上已具有相当程度的诚信观念,他们对诚信的认知具有维度差异性,即在信守承诺、实事求是、待人忠诚、言行一致这4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均衡,并且这个阶段的儿童往往出现行为与观念脱节的现象。

具体来说,3~6岁幼儿不诚信的行为最常见的就是“说谎”。通常情况下,幼儿的“说谎”与道德无关,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由于害怕被周围人责备、批评或惩罚,有时会出现不敢承认错误而说谎的行为;为了得到奖励而发生的“说谎”行为;由于常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有时会说一些与事实不符的话。与此相对应,孩子的谎言有很多内涵:可能是夸大了的事实,也可能是暗藏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还有可能仅仅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指南》中对于诚信行为的教育提出了如下要求:

² 小班: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

² 中班:知道说谎是不对的。

² 大班: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

《指南》中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提出了如下要求:

² 小班:在成人提醒下,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

² 中班: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² 大班: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

(六)亲和社会行为教育策略

1. 为幼儿创设与同伴合作与交往的机会。

2. 教给幼儿一些合作交往的方法。如:

² 当玩具和游戏材料不足时怎么办?

² 当同伴遇到困难怎么办?

² 当自己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怎么办?

3. 通过游戏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也不是互利。

4. 帮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5. 家园强化幼儿分享的行为。

6. 指导幼儿在生活、游戏中体会别人的想法和情感。

学会安慰他人的方法。

幼师ok网微信公众号

推荐课件下载

  • 复制教案
  • 返回顶部
    用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