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社会领域重点解读—人际交往
《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内容大致包括: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对群体、群体生活及我群关系的感受、态度和行为几个方面。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
一、《指南》幼儿社会学习与发展目标:
二、人际交往的认知与教育策略
(一)人际交往定义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的个体的过程。
(二)人际交往类型
1. 亲子交往
2. 同伴交往
3. 师幼交往
4. 与其他人的交往
(三)人际交往六要素理论
1. 人际感受能力。指对他人的感情、动机、需要、思想等内心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感知能力,以及对自己言行影响他人程度的感受能力。
2. 人事记忆力。是记忆交往对象个体特征,以及交往情景、交往内容的能力。总之,是记忆与交往对象及其交往活动相关的一切信息的能力。比如两个好朋友准备见面时,一定会谈论上次见面去了什么地方,并且根据双方的方便与否和喜好来决定这次见面要去的地方。
3. 人际理解力。即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的能力。人际理解力暗示着一种去理解他人的愿望,能够帮助一个人体会他人的感受,通过他人的语言、语态、动作等理解并分享他人的观点,抓住他人未表达的疑惑与情感,把握他人的需求,并采取恰如其分的语言帮助自己与他人表达情感。
4. 人际想像力。从对方的地位、处境、立场思考问题,评价对方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5. 风度和表达力。这是人际交往的外在表现。指与人交际的举止、做派、谈吐、风度,以及真挚、友善、富于感染力的情感表达,是较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表现。
6. 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这是人际交往能力的综合表现,是团队合作的必要能力。
(四)各年龄段人际交往发展特点
3-4岁
1.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小班人际交往最大特征。会表现”我行我素”以平行游戏为主。
2. 被动交往。
3. 肢体语言占优
小班幼儿在交往过程中肢体语言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由于3~4岁幼儿语言仍在发展中,往往会出现行动快于语言的现象,交往中出现问题时不会用语言表达来解决问题,常用动作来解决,容易产生类似攻击性行为的动作。3~4岁是攻击性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的阶段。
4-5岁
1. 喜欢结伴合作游戏
2. 尝试主动交往
3. 出现积极的交往行为(开始出现:帮助、分享、轮流、交换等交
往策略)
4. 交往技能仍欠缺(常常出现”告状现象“)
5-6岁
1. 有固定的玩伴
2. 能主动发起或加入同伴游戏或活动
3. 能与同伴协商讨论
4. 开始显现正义感
(五)3-6岁人际交往能力的特征
年龄段 交往能力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交往同伴的形成 |
应别人的邀请 |
主动加入 |
主动发起 |
合作与协调能力 |
和平相处 |
轮流分享 |
合作互助 |
问题解决能力 |
顺从相处 |
外在帮助 |
自己协商解决 |
感受力、理解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
愿意接受 |
倾听说明 |
倾听说明 |
交往中的主要禁忌 |
不欺负别人和不被别人欺负 |
(六)人际交往教育策略
1. 给与幼儿同伴交往的空间与时间。
² 重视游戏活动,尤其是自由游戏。
² 延迟干预,给与幼儿自主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机会。
2. 为幼儿创设同伴交往的具体情境,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
² 游戏情境1:小朋友来访或是到别人家做客
² 游戏情景2:娃娃家
3. 运用正确的方法训练儿童社交技能。
1)行为训练法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替代学习原理,行为训练法强调行为训练的三个步骤:
² 观察学习:带领儿童观察受欢迎儿童在游戏和活动中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如助人、分享、合作、友善、同情、快乐和领导等;
² 模仿:模仿受欢迎儿童的友好行为,如向别人微笑、分享玩具和事物,主动交谈,给同伴支持与赞赏、表扬等;
强化:组织儿童参与游戏与活动,在活动中安排他们完成一项任务或实现一个目标,感受和体验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当儿童出现曾学习过的亲社会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给于鼓励与强化。
2)认知训练法
² 针对学前儿童几种主要的人际交往情境进行认知训练,包括如何加入同伴活动,如何与同伴轮流和分享,如何有效地与同伴交流、协商,如何作出让步和等待,如何给同伴帮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