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背景
每天早晨,孩子们到班以后会做自己的游戏计划,由于美食区材料最多,收拾时间比较长,一般不会是孩子们计划的首选。凡凡是个男孩子,平时做事总是“慢半拍”,今天早晨,时间到了八点四十分,大二班的晨谈准时开始了。观察目标找到孩子做事“慢半拍”背后的原因。观察过程
观察记录1: 凡凡像往常一样珊珊来迟,看着其他小伙伴做好的“计划”,他直接到美食区贴好了他自己的、也是唯一的一张活动卡。接下来的喝水时间,凡凡开始游走于各个小组,鼓动小伙伴加入美食区,小伙伴纷纷摇头表示:“哎呀,美食区材料太多了,最容易当最后一名!”凡凡说:“我们把材料分开摆放,用完了马上收好,快“下班”了我们就提前吧!”……有的小伙伴说:“顾客总是催菜,面条机又不好用,顾客都被气走了,等会儿“开会”时他们又要提意见!”凡凡说:“面条机不好用,我们就做手工面,我看美工区还有好多做手工用剩下的碎纸条,刚好可以用来做现成的面条材料……”不一会功夫,有六个孩子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把活动卡换到了美食区。凡凡这才匆匆忙忙去喝水,尽管他又是喝水的最后一名,但是我却分明看见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
观察记录2:
游戏小结时间,除了凡凡,所有孩子都已到达晨谈区,我没有惊动他,只是给孩子们做了一个保持安静的手势,就静静地看着凡凡不紧不慢地把美食区还没来得及归类的烧烤材料,逐一放回小框里……轮到凡凡总结了,他说:“今天我是经理,我需要把材料收好,让顾客少提意见……我还答应了好朋友……我要说话算话……”他的发言赢得了孩子们热烈的掌声。
最后,所有的顾客都把活动冠军票投给了美食区,这是从开学以来,美食区从未获得过的殊荣!凡凡和他美食区的小伙伴们已经抑制不住兴奋,一边用手比划胜利,一边嘴里不停地发出耶的欢呼,其他孩子看着他们手中的冠军“奖金”,都露出了羡慕的神情。此时的凡凡,小脸通红、满足的微笑已挂满嘴角。
观察记录3:
早操结束集合了,除了凡凡,所有孩子都排好了队……我忍不住好奇,开始满操场搜寻凡凡的身影……在操场的角落里,满头大汗的凡凡正在捡拾被大家扔了一地的“金箍棒”,当凡凡小小的怀抱已经挤满了“金箍棒”时,他蹲下身来,把参差不齐的“金箍棒”往地上顿了几顿,“金箍棒”就听话地变得整整齐齐,被凡凡码放在大框里啦!这一次,我忍不住走过去,拥抱了凡凡;这一次,凡凡的笑是羞涩的。
观察分析与反思过去,凭着印象,很多老师和孩子都认为凡凡做事慢吞吞的,无论吃饭、睡觉、活动都是最后一名。但是,随着持续观察和定期记录、反思,我发现,我眼里的凡凡变了!也许不是凡凡变了,而是我看凡凡的视角变了,我更懂他了!我记录的系列故事,通过不同的解读,对我理解像凡凡这样存有个体差异儿童的发展,有了更大的意义。 教育就像鞋子,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走人生之路;我们只有充分读懂孩子,才能设计出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如今,我们已经慢慢地用“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目标”取代了“儿童观”-忘记了对儿童每个个体的、当下的、正在进行着的具体现象的关注、理解、识别与回应,而习惯于用一个未来的、统一的、应该去发生的可能性去要求、评价孩子,并据此为孩子打上标签;瑞吉欧教育奠基人劳瑞兹.马拉古奇曾呼吁:“关注你心中的儿童形象”……这个内在的理论推动我在和儿童交谈时、在聆听儿童时、在观察儿童时,首先能够“看到”儿童,并穿过表面去理解每个儿童所具有的潜力和当下的心理状态,以尊重、理解、认可的心态接纳他们;当孩子遇到困难求助时,给予适时的支持;当孩子有所进步时,给予及时的鼓励,这也许就是我期待的完美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