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探索论文《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个案分析及建议》

留守儿童这个字眼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在幼儿园也有很多留守儿童,留守不是孩子们的选择,但留守的不良后果却需要孩子们来承担,作为老师我们要想办法解决留守孩子的不良习惯及问题,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微信扫一扫,可以在手机里学习

摘要

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不是因为这个词语的出现才存在,也不会因为近几年人们对这个词语的习以为常而消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这个词语的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如何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配合来共同呵护幼儿的成长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方面。我们从留守幼儿家园配合现状与应对策略入手来看看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理。

 

关键词

农村幼儿园   留守幼儿   家园配合   应对策略

  正文

 

不管是杂志报刊还是电视媒体,从现实生活到网络世界,留守儿童这个词不断的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不是因为这个词语的出现才存在,也不会因为近几年人们对这个词语的习以为常而消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这个词语的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如何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配合来共同呵护幼儿的成长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方面。我们从留守幼儿家园配合现状与应对策略入手来看看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理。

首先以某农村幼儿园实际数据为例,来看看目前目前的留守幼儿数量:

 这是一个总人数为305的农村幼儿园,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留守幼儿所占比例高达。数据虽然是死的,但数据背后的信息却实实在在的透露出了目前农村幼儿的现状。留守与否不是幼儿能决定的,或许也不是这些父母所能掌控的,经济给出的压力,最后让幼儿承担了后果。

案例一:

关键词:新沟通方式的使用

华华是中二班的小朋友,父母外出务工多年,日常生活由爷爷奶奶负责,奶奶因病卧床多年。上午早操活动之后,老师发现华华的小脸发红,呼吸比较重,量体温后发现华华发烧了。老师急忙翻出日常联系家长用的通讯录,找到了华华爷爷的电话,老师反复拨打几次,电话仍是无人接听,华华的体温在不断上升,家长联系不上,急坏了老师。

解析:

幼儿时期抵抗力差,容易患病。案例中的华华生病,家长有知情权,老师也有责任及时通知家长。由于幼儿体质不同,可能会对某些药物过敏,家长要及时告知老师或者医生,联系不上家长,无疑对幼儿的病情危害重大。幼儿的身体健康谁来负责?

建议:

为每一名幼儿建立多种联络方式,比如微信、QQ等。幼儿的监护人可能是文化不高、对新联络方式不了解的爷爷奶奶辈,但孩子的父母或者稍微年龄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会使用这些信的联络方式。了解幼儿周围邻居的联系方式也是其中的办法,如果幼儿在校出现紧急情况,老师尽可能的用能联系的上的方式通知家长,而不能只依靠监护人电话这个单一的办法。

        

案例二:

关键词:因材施教

榆林已经6岁了,本该到了读大班的年纪,但是他还站在中班的队伍里面显得格格不入,不管是身高上的差距还是眼神上的不一样,都让人觉得这个孩子不适合在中班。由于先天原因,榆林的听力几乎没有,他听不到小朋友在说什么,他也不会说话,想说话,发出来的声音却是简单的啊啊啊,嗯嗯嗯,他的眼神也总是躲闪。他想和其他小朋友玩,却不知道怎么交流,总是弄伤他的玩伴,他想和老师一起唱歌,却只能张张嘴巴,没有声音。每次沟通都只见到他的奶奶,从来没有见到过父母。奶奶告诉老师,他的父母不管孩子,除了给钱,几乎很少和孩子交流。

解析:

这是一个特殊的案例,案例中的孩子既是留守幼儿也是听力残障的特殊幼儿。由于听不到声音,孩子不会说话,不会与班级里的幼儿正常的交流,父母的放弃让这个孩子更显得孤单,爷爷奶奶也无能为力。

建议:

作为孩子的父母,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是首先的。案例中的孩子首先查出病因,尽力配合医生的治疗。父母有责任抚养孩子,不可能只在经济上付出就完事。教师可以多与这样的父母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让父母感受到除了家庭以外其他人对他们的关心。这个特殊儿童由于听力障碍,与外界的沟通很吃力,作为教师首先要知道这个幼儿的表达习惯,了解幼儿哪一个动作代表了什么意思,哪一种发音代表什么情绪,尽量与幼儿沟通,指定适合他的教学方法,不能用正常幼儿的标准和方法对待。

这两个案例来自父母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家庭,既是众多这样家庭中普通的例子,也是典型的例子,农村的留守还有父亲外出母亲负责监护幼儿和母亲外出父亲监护幼儿的情况,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前面一种情况要多于后面一种情况。这样的留守模式也是隐患多多。

案例三:

关键词:幼儿心理女性化

小奕今天穿了一件粉绿色的外套,戴了一副粉红的袖套,头上还有一顶花花的帽子,整个人看上去粉嘟嘟的,班上的小朋友笑话他,说他穿的像女孩子,这些都是女孩子才穿的。小奕看看自己的穿着,没有发现什么不一样,告诉小朋友们说奶奶和妈妈都这样穿的,这样才漂亮。其实小奕是一名四岁半的男孩,父亲是一名援藏工作员每年很少回家,母亲忙于自己的事业,平时由奶奶抚养,妈妈和奶奶非常喜欢女孩,总是把他打扮得像一个小妹妹。

解析:

很明显,这个孩子没有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正常家庭里有顶天立地的爸爸,有温柔善良的妈妈,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性别观的建立作用几乎是决定性的。儿子得像爸爸,女儿得像妈妈。案例中的孩子因为缺少父亲这样一个角色来树立男性的形象,妈妈与奶奶又总是误导他,导致已经四岁半的男孩子以为自己是女孩,这种危害可能会耽误孩子一生。

建议:

首先给孩子树立正确是性别形象。由于这类孩子打部分时间接触的是女性比如幼儿园老师、妈妈、奶奶,可以带领幼儿多接触生活中的其他男性。让幼儿看看警察叔叔多么威武,或者讲故事引导幼儿知道男孩子得有男孩子的样子,长大了才能保护妈妈和奶奶。爸爸在回家的时候更要利用有效的时间再幼儿面前树立起爸爸的形象。这类幼儿不能强制纠正已经表现出来的女性化趋势,只有慢慢耐心引导,否则适得其反影响孩子一辈子。

父亲留守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也不是没有,由于整个社会环境,男性经济竞争力大于女性,所以农村家庭大部分是爸爸外出务工。这类家庭最容易出现幼儿生活照顾不周到的问题,比如感冒生病。但这样的留守方式持续时间不会很长,然后又转换成母亲留守,或者是父母都外出由爷爷奶奶照顾幼儿的方式。遇到这样的情况,建议教师多给予孩子细致的照顾,让幼儿感受母亲般的爱。

留守不是孩子们的选择,但留守的不良后果却需要孩子们来承担,作为幼儿老师不能坐等谁来解决,想办法来减少孩子们的孤单多给孩子们关爱才是道理,采用什么办法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管采用什么办法希望能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以爱为基础,教师心中有爱,就会做到寓教育于无痕。其次是得到家长支持,帮助幼儿发展是教师的工作职责,但是作为幼儿的监护人,家长也应了解并参与幼儿的行为管理和教育,不能因为留守就把责任全留给老师。再次是持之以恒,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个月、几年,外出务工的父母不能指望回家探视的几天时间久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教师对待幼儿也不能一时热情一时冷淡。希望大家的共同努力能缓解留守给幼儿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标签:教育教学 探索论文 幼儿园

手机号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