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亲亲小动物》的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我请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小动物的毛绒玩具大家一起玩,但是因为是周一的早上,许多小朋友在过了双休日以后都忘记了带了,班里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拿来玩具。带来玩具的孩子玩的很开心,其他的孩子眼睛看着也想玩,有一个孩子带来了毛绒玩具是一只大公鸡,全身带紫色的毛,其他孩子看到了忍不住想去摸一摸。“这是我的,不要摸,这是我的……”边说边用手紧紧的捂住。
案例2中班主题活动《快快慢慢》的开展让孩子们在一起玩够了汽车。有的孩子带来了“挖泥机”他们经常拿去和别人交换着玩,有时去换飞机,有时去换消防车。分析:从案例2来看,孩子们变得大方了许多,他们愿意把自己的玩具与别人的玩具换过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从一张餐巾纸、一支油画棒、一片饼干开始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当孩子们经历与感受了分享的快乐以后,他们的这种分享行为就会变成一种习惯。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分享行为的培养也是养成习惯的过程。可是,如今“四二一”家庭越来越多,家长们特别是祖辈家长对孩子的爱,可谓超乎想象,什么好吃的与好玩的都留给小孙子,只要是孩子想要的家长省吃俭用也要买。孩子的小范围活动空间,长辈的长时间迁就,让孩子们变的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
肯肯上星期请了几天病假,之后回来每天都要闹小情绪,这情绪比刚开学的时候厉害,哄都哄不住。今天早上,更是拽着妈妈不让走。今天我晚班,上午在办公室里备课,收到肯肯妈妈的短信:“肯肯早上来的时候有点小情绪,现在好点了没?”于是我去班里看了看,金老师正在上课,肯肯听的很认真。我回过去之后,肯妈说:“这几天不知道怎么了,情绪闹的厉害,星期天上英语课也是这样。”我回想起自己的经历,每次长假过后总是会有厌学的情绪,这是很正常的,只不过孩子不会控制情绪,有点情绪就全发出来了。我就按着我的想法给肯妈回了过去。肯妈看到我很能理解肯肯的感受,也就放心了。之后我在想,我能否想个办法,让肯肯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午饭后,肯肯情绪好多了,但还是会默默(请允许我用“默默”这个词语,因为他的时候没有声音,只是流眼泪,然后擦掉)地抹眼泪搬了个小椅子坐在一边看书,我过去套近乎地说:“哟,肯肯在看书呢!看什么书呢,能让我看看吗?”肯肯是个有点腼腆的孩子,眼睛扑闪扑闪的眨着,没说话把书递给了我。拿着书我也没看,问道:“肯肯看老师今天又什么变化吗?(刚巧前天做了头发)”,“头发,卷头发”“恩,老师卷头发好看吗?”“恩”“那你可以送老师一份礼物吗?”“一张笑脸,肯肯不哭的时候最好看,老师喜欢你笑嘻嘻的样子”,在我的劝说下,终于答应我不哭了,我去帮他擦掉眼泪,之后他情绪好多了。于是我有提高了我的要求,“我还想要一个礼物,肯肯能明天早上来的时候也笑嘻嘻的吗?”。我这里采用的应该是情绪转移法,我没有直接要求他不要哭,而是把不哭作为一礼物送给我,给一个纯粹的动作“不哭”附上了一个更美好的意义,孩子总是愿意帮助别人的,给人送礼物更是他们乐于做的事。不知道这个方法效果如何,等明天早上来园的时候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