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物品,并能发现特征。
(2)两个相同的物体比大小。
(3)能按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教学准备:(1)小熊、纸箱子、橡皮泥、汽车、篮球、雨(样子一样,大小不一)各两个。
(2)纸盒子(魔盒)一个。
(3)小班幼儿用书10月分册第19页。
教学重点:按照物体的大小分类。
教学难点:能准确说出物品的名称,并发现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当魔术师。
教师:今天,李老师想当一位魔术师,带着咱们贝贝班的小朋友去看看魔幻的世界,小朋友想不想去呀?
幼儿:想!
创设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变魔术。
教师:那好,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呀?
幼儿:盒子
教师:它呀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盒子,它能变出好多好东西呐!小朋友想不想看看它都能变出什么东西来呢?
幼儿:想!
教师:好,现在请小朋友来跟老师一起变变看吧!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认一认,并发现特征。
教师:魔盒、魔盒。
师生:变、变、变。
(一一出示物品)
教师:看,咱们变出了什么呀?
幼儿:小熊、纸箱子、橡皮泥......
教师:那么小朋友来看看它有几个(只)呀?
幼儿:两个。
教师:噢!两个,那它们两个长得一样吗?(同一物品作比较)
幼儿:一样。(伴随说出一些明显特征,比如:颜色等)
教师:那小朋友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幼儿:一个大,一个小。
教师:啊!咱们贝贝班的小朋友真棒。那小朋友还能告诉老师它们两个到底是哪个大哪个小吗?
幼儿:能
教师:好,现在李老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给老师指一指,好不好?(幼儿举手,请一位幼儿上前)
教师:好,谢谢***小朋友,请回坐。
教师:刚刚***告诉老师了,是它(大)它(小)。(教师先举起大的一个物品,随后举起小的一个物品)
教师引导幼儿,让幼儿自主发现特征。
三、物品按大小分类
教师:刚刚小朋友都认识了这些物品,也知道了它们哪个大哪个小是不是?
幼儿:是
教师:可是老师把它们都放在了这个桌子上面,小朋友看看这样放着整齐不整齐呀?
幼儿:不整齐。
教师:那么小朋友想一想咱们把它们怎么放就变整齐了呀?
开动幼儿的脑筋,让幼儿思考。
幼儿:分开放。
教师:唉!对了,小朋友真聪明。
教师:现在小朋友看看老师拿的这是什么呀?
幼儿:纸箱子。(出示一大一小纸箱子)
教师:它们......一个(大)一个(小)
教师:咦!我看见它里面有一个东西,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呀?
幼儿自由猜想,再次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教师:噢!原来是一个字宝宝呀!
教师:小朋友看看这个字宝宝在大的纸箱子里放着还是在小的纸箱子里放着?
幼儿:在大纸箱子里。
教师:所以这个字宝宝和这个纸箱子一样。
教师:来,跟老师念:大、大、大。
幼儿:大、大、大。
教师:这个字念什么?
幼儿:大。
教师:老师在这个小的纸箱子里也看见了一个字宝宝,小朋友猜猜在这个纸箱子里找到的字宝宝念什么呀?
教师:小、小、小。
幼儿:小、小、小。
教师:小朋友记住了没有?
幼儿:记住了。
教师:那好,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分类。大的物品放进大的纸箱子,小的物品放进小的纸箱子,好不好?
幼儿:好。
请幼儿上前自主操作,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
四、小结
教师:看看,现在这个桌子上面变整齐了没有?
幼儿:整齐了。
教师:为什么它变整齐了呀?
师生:因为小朋友把它们都分了类,所以它变整齐了。
教师:谢谢小朋友。
幼儿:不用谢。
教师:今天,咱们上的这一课的题目叫做《大小分类》,因为小朋友把大的物品和小的物品分开了并放进了大小不一样的箱子,所以它的名字叫做《大小分类》。来,跟老师一起说--《大小分类》。
幼儿:《大小分类》
教学延伸:
教师:好,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给书上的这些物品也分分类,好不好?
幼儿:好
给每名幼儿各发一本幼儿用书并打到第19页。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小百科:分类,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语出《书·舜典》附亡《书》序:帝厘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基本解释1.[Classify;Assort]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