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让幼儿对纸的承受力产生探究的兴趣。
2.初步感知纸的承受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了解纸的承受力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纸、纸分子图、雪碧瓶若干个。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纸,请幼儿和纸比力气。
师;你在撕的时候感觉怎样?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在纸上的一个小点处用力,纸就很容易撕开了。
(1)出示另一张纸,请幼儿用拉的方法和纸比力气。
分析:提供相同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把纸分开,出现不同的现象,更能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3)交流引导,寻找原因。
师:这次你有什么感觉?经过两次比赛,你有什么问题?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同样的纸,我轻轻一撕就能撕开,而拉纸时,用了很大力气也拉不开?
观察纸分子宝宝图片,了解原因。
师:(小结)(出示纸分子图)纸是由纸分子宝宝组成的,纸分子宝宝手拉手集合在一起。当我们抓住纸的小部分来撕,只有几个纸分子宝宝手拉手,所以容易撕开;当我们抓住纸的两边拉,所有的纸分子宝宝都手拉手,力量就很大了。到底纸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分析:利用生动形象的纸分子宝宝图,把枯燥的说教变成了富有趣味性又便于理解的科学说明,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2.纸秤称物
教师出示纸秤、装满水的大小塑料瓶、记录表。
让幼儿猜想纸秤能否称起瓶子,如果纸秤没破,说明纸秤力量大,在记录表上打钩;如果瓶子挂上去,纸秤破了,说明纸秤力量小,在记录表上打叉。
分析:科学离不开猜想与动手操作,通过猜想环节与实验操作环节,进一步让幼儿体验科学的神秘与严谨。
幼儿操作。
师幼交流讨论操作结果。
3.生活延伸
师:工人叔叔阿姨根据纸的这些特性,用纸做出了很多物品,你知道的有哪些?(纸杯、纸箱、纸袋)
出示纸袋,告诉幼儿纸袋其实和纸秤一样是纸做的,能承受很大的重量。
出示纸袋包装的瓜子,让幼儿观察,袋上有一个缺口就能很轻松地撕开了。
师:我们再找找身边还有什么物品是跟纸的特性有关的。
分析:活动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延伸活动,让幼儿把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学到的知识动用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