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配合,发挥幼儿进餐的自主性
厦门市秀德幼儿园 黄志敏【摘要】《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而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因此笔者结合在园的一些实践经验,从环境的创设、食物种类的多样化、弹性的自由进餐时间及提供不同的餐具等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更好地家园配合,以发挥幼儿进餐的自主性。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在家中从小就由长辈惯着、喂着吃饭,一喂就是很多年,甚至到大班、小学,仍然存在这种现象,导致上幼儿园时很多孩子还是不愿意自行吃饭;以此同时,幼儿挑食、偏食的现象甚是严重,剩菜剩饭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培养幼儿就餐的良好习惯,摒除挑食、偏食的坏习惯,提高幼儿动手使用餐具的能力等,笔者认为,我们应家园配合,以发展幼儿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开展孩子的生活实践和探索,真正发挥孩子们在就餐时的自主性。一、营造良好、温馨的就餐环境,激发幼儿的自主愿望和自主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成了一种重要的“隐形课程”,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它能给幼儿积极的暗示,说出教师未说的话。在“自主式”进餐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创设环境,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进一步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创设温馨的就餐环境、营造宽松愉悦的就餐氛围,为就餐前做好充好的准备,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自主愿望和行为。1.创设温馨的就餐环境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我们与众多家长交流过,家长们回应给我的都是:“为什么要创设环境,我们的餐桌椅都是固定摆放在餐厅上的?”当我再次询问:“那孩子们喜欢固定坐在那吃饭吗?”家长们纷纷摇头表示。针对家长们提出的一些困惑,笔者分享一些经验。首先幼儿的就餐桌椅它并不是一定要一成不变的,当我们创设一些屏风来作为每个区域的隔断,屏风的装饰由幼儿参与其中,屏风上面有幼儿自主设计的画面,在就餐时可以边欣赏。有了屏风,在区块的布局上,就可以将原来一排排摆放的餐桌,划分为几个小区块,这样开阔了通道,也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更秘密的空间。其次在环境的创设上,可以从餐桌上的桌布着手。桌布来源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有的是购买现成的,当然这是较奢侈的;还有一种是由师幼共同制作的一块块桌布。在制作之前,通过与幼儿商量,可以每周或者每两周更换一次桌布的风格,然后将其融入到课程中,利用每周五下午的课程对桌布进行装饰,然后再周一开始进行更新,这样孩子既参与到其中,同时又营造了一个餐桌的氛围,孩子们乐在其中。这种显性的环境设计给家长们带来了较大的启发。因此作为家长,当你在餐厅上也对环境进行了布置,引导幼儿共同参与与设计,比如从桌布设计、餐桌上的鲜花摆放等入手,这都无形中点亮了餐厅的一盏明灯,相信这带给孩子是一个餐前不同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进餐欲望。2.营造宽松愉悦的就餐氛围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经常发现一个现象,家长、老师或者生活老师等,很习惯在幼儿进餐前进行说教等,每到餐前都要对幼儿进行一次犯错的责备;或者幼儿边进餐大人在一旁边唠唠叨叨,不断地提醒幼儿:“吃饭的时候要好好吃、不能说话”、“小朋友要快点吃”、“不要把饭菜撒在桌上、地上和衣服上”、“看看谁的桌面保持得最干净”等,原本愉快的进餐顿时严肃起来。其实这是非常不利于幼儿的进餐,导致消化腺分泌减少,食欲下降。古语有云:“教也者,长善而教其失者也。”而“数其已过,不如奖其一长”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家长,也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不在进餐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说教,同时恰当、适时地运用激励手段,如餐后可以可以自主选择活动时间。除此之外,营造宽松愉悦的就餐氛围,家长们可以播放一些优美的轻音乐作为背景,幼儿与家长徜徉在一个浪漫、温馨的就餐环境中,从而形成较良好的饮食习惯。二、丰富食物种类的多样性,为幼儿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 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好奇心强,喜欢吃花样多变和色彩鲜明的食物,以往的自助餐都是由保健医生直接列出菜单,幼儿直接享受美食,但是发现往往有一些东西是幼儿不喜欢的,幼儿偏食、挑食,导致食物的浪费。为了让幼儿积极参与,成为自助餐的小主人,我们开展了“我的自助餐我做主”,由幼儿分组讨论自助餐的食谱,然后幼儿将讨论结果罗列出来,有出现冲突的,采取投票表决等,最终将制定出来的食谱上交给保健医生。在开展这个活动后,发现每次的自助餐活动,幼儿都满怀喜悦,他们看到了自己制定的食谱得到了认可,他们充满了自豪感,身心愉悦,从而能更好地进餐,做到不浪费。 笔者认为,这个做法对家庭很适用,家长应让幼儿积极参与,一起参与制定食谱,如可以搜集一些幼儿爱吃的、营养丰富的菜谱,让家长与幼儿配上图片或自己的绘画作品,做成“点菜单”,做饭前请小朋友“点菜”,同时还可以带领着幼儿到超市去购物,让幼儿拿着清单去挑选需要的瓜果蔬菜等,这也增加了幼儿在饮食上的主动性和食欲。幼儿的亲身体验带给他们不仅仅是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参与能激发他们家庭的集体意识,真正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很多家长认为什么食物好,就自行决定每天的食谱,这样只会带来负面的效果,幼儿觉得那是大人喜爱的,并非他所喜爱。在笔者与家长的接触了解中,发现了可值得借鉴的经验,虽然较繁琐与麻烦,但是只要肯花点心思去准备,相信对于幼儿在自主进餐习惯方面能有很大的收获:1.每天晚上睡前与幼儿交流第二天想吃的美食,中餐或者西餐类;2.家长第二天早上根据幼儿提出的食物种类进行备餐;3.食物种类包括一些粥、面线、牛奶、水饺、包子、蛋糕、面包、鸡蛋、水果等,根据这些食物每天进行搭配;由于这些大部分都是由幼儿自主提出,幼儿在自主进餐时熟悉食物的种类,便能更好地自主进餐,不挑食、不浪费,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三、弹性的自由进餐时间,更好地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回看之前的一日管理,确实存在着很大的等待现象,如整齐划一一地排队洗手进餐等等。
1.打破常规,不再是幼儿坐在位置上等待,而是幼儿自己动手盛饭、用勺子舀汤。在取餐过程中,让幼儿了解吃多少取多少,少量多次取餐,从而锻炼了幼儿的小手精细动作的发展及小手力量;
2.进餐过程中,不边看电视、不边玩玩具。家长是幼儿的典范,作为家长应以身作则,可以与幼儿轻声交谈,聊聊餐桌上的美食、聊聊身边有趣的事等,这无形中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密接触与沟通,幼儿也能养成文明的进餐礼仪;
3.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于他们处于好模仿的阶段,家长的就餐常规时刻影响着幼儿,家长如若能够做到餐前以正确的方法洗手、餐中不挑食、餐后以正确的方法漱口擦嘴巴等,那幼儿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不用他人的再三提醒。因此可以为幼儿提供一块专门擦嘴的毛巾,家长与幼儿同步进行;同时在就餐桌上准备一块毛巾,幼儿可以随时清理桌上的残留物。
4.鼓励幼儿餐后与家长共同收拾和整理。以幼儿为主体,讨论分工合作,放手让幼儿积极参与,给幼儿提供自我服务及为他人服务的机会,从而更好的培养幼儿进餐的自主性。
家园配合,通过营造良好温馨愉悦的环境、提供的食物种类多样、弹性的进餐时间及幼儿的积极参与等,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幼儿健康生活习惯能加快养成。幼儿在学习锻炼生活自理的同时,也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语言和社会性也得到发展;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生活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最后也强化了教师“生活即教育”的课程理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丰富教师日常生活教育的方法,丰富了孩子的一日生活,真正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