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集合

一堂精彩的课离不开一篇优秀的教案。它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幼师ok网为您精心整理了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集合,希望大家及时查阅。

打开小程序下载课件

【篇一】

 

设计意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欢出去旅游,每次旅游回来都希望把自己见到的、好玩的事情说给老师、小伙伴听。结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我班开展了“快乐的旅行”这一主题。随着活动的不断延伸,一次孩子们在进餐中窃窃私语,老师蹲下身仔细倾听孩子的对话,才知道他们有一个新的“发现”:食物在肚子里会“旅行”吗?多有趣的问题呀!孩子们都关注着呢。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食物,孩子们总是吃不够、说不完。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食物的旅行”主题活动由此生成展开。为体现新课改精神,我们以整合的观念,目光短浅是让幼儿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同时,重点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合作能力。为使活动真正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我注意灵活采用教法:首先设置问题情境(从孩子们好奇心入手——“吃下去的东西哪去了?”)观察法(用孩子的眼睛去发现——食物在人体里的消化过程)操作法(以孩子喜爱的操作形式展开——动手动脑拼图、“构建”消化系统图)等等。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亲手制作课件,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生动且有趣味性。

教学目的:

1、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重点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加深幼儿对身体的了解,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幼儿观察力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人体消化系统卡片数套,小兔布偶一个,食品、白板纸、油画棒、大小塑料软管等材料若干。

2、课前与爸爸妈妈讨论及查找有关资料。

3、主题环境创设(人体模型、人体各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每人吃一块萝卜片,谈话关提出问题让幼儿猜测,引出课题“食物的旅行”。

1、讲述故事“萝卜的旅行”。

2、利用小兔布偶,重点提问:萝卜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二、幼儿自选食品(糖、饼、果等),再次体验食物在身体里的感受。

三、认识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1、教师演示课件,帮助幼儿认识消化器官的名称。

2、重点讲解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幼儿明白不良饮食习惯对胃的伤害。

3、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讨论:辨别哪些是健康的饮食行为?哪些是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教育幼儿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分组操作活动:加深对人体主要消化器官的理解。

1、分组玩拼图游戏。幼儿利用小卡片,合作拼成一幅完整的人体消化系统图。

2、部分幼儿躺下将人体外形轮廓勾画出后,自主选择大小、长短不一的塑料软管等材料(做食管、胃、小肠、大肠等)。

3、分享交流:教师与幼儿共同将做好的人体消化器官图布置在室内主题栏目中。

【篇二】

 

设计思路

影子一向对幼儿有一种神秘感,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抓住这一特点设计此活动,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很容易掌握,同时发展幼儿各个方面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的欲望。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及思考、表达等能力。

3、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活动准备

1、白纸、手电筒、胶水、擦布等。

2、彩色纸剪的乌龟、金鱼、风车、小鸟、电扇等。

3、实现要让幼儿懂得物体挡住光就有了影子。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集合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纸乌龟。他究竟是怎样跳舞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教师操作以激发起幼儿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操作

1、为每个幼儿提供一个手电筒、一张白纸、一只纸乌龟、胶水等材料,启发幼儿设法让乌龟跳起舞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突发问题。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让幼儿相互之间把自己玩的方法、过程说一下,为什么有的乌龟会跳舞?为什么有的乌龟不会跳舞?

教师小结:要让乌龟跳舞,乌龟的腿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说把乌龟的身体粘在纸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让幼儿自己纠正错误并验证,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1)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2)启发幼儿设计各种形象的小动物并能让它跳起舞来。

(3)启发幼儿在让小动物跳舞时发现了什么秘密?(手电筒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手电筒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

教师小结:当手电筒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时影子也会变化,因此小动物们就会变得更加欢快,更加好看。

活动延伸

告诉幼儿利用晚上的实践来多观察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可以使影子变得更加好看。

效果分析

此活动深得小朋友们喜欢,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比较成功。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效果良好。

【篇三】

 

一、说教材:

《学习自然测量》是学前班的一节测量活动课,目的是让幼儿学习自然测量,懂得运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出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多少等,从而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耐心细心的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半幼儿对数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长短、高矮、粗细、多少等还很模糊,如小朋友站在一起有的高、有的矮,小朋友只是有个直观印象,但到底高多少、矮多少还很陌生,绳子有的长、有的短,但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小朋友也不知道,因此小朋友学习自然测量很有必要。

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学习各种测量方法。

活动的难点:让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

活动前做好以下准备:

尺子、纸条、铅笔、线绳、小棍等。

二、说教法:

为实现拟定的上述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四种教学法:比较感知法、问题联想法、尝试发现法、操作实践法,通过比较感知让幼儿直观地分清长的、短的、高的、矮的等;通过问题联想来拓宽幼儿的创新思维意识,从而让幼儿知道通过测量就可以来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以致萌发幼儿创造各种测量工具的设想;通过尝试让幼儿发现要想测量准确,必须有一个标准的测量工具,那就是尺子,从而让幼儿认识各种尺子;通过操作,可以让幼儿学会怎样测量才准确,强调难点: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

在活动的组织上,我灵活地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及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集体教学便于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讲述要求,构思表达个人见解;而分组活动,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以使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个别指导,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与和谐的过程,要使教学活动获得成功,必须考虑幼儿的学法。

开展自然测量这样的教学活动,整节课主要以幼儿动手操作为主,并不是老师教一不,幼儿学一不,而是让幼儿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尝试发现,从而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本节课老师只是

用提问、启发的方法,让幼儿一环扣一环地从比较到发现到学会测量。整节下来幼儿的积极性一致很高。

四、说教学程序:

学习自然测量是一个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其基本目的就是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耐心细心的良好习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开始时用直观地实物进行长短对比,给幼儿一清晰的印象,从而让幼儿产生疑问,怎样来比较长短呢?用什麽来量一量呢?让幼儿带着悬念一步一步地往下深入,然后通过幼儿亲自操作实践,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设计出符合幼儿思维顺序,便于激发旧知,学习和巩固新知的教学程序,具体有以下四个环节:

1、比较感知:出示不同长短的铅笔比长短,再拿出一支更长或更短的铅笔进行比较,找出长和短的,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相对性。这一环节大约3分钟。

2、问题联想法: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不能放在一起比较,如窗子和门的宽窄,怎麽办?启发幼儿想出多种办法,引导幼儿说出要“量一量”才知道。“那用什麽东西来量呢?”启发幼儿想出多种测量工具,如:用尺子、棍、纸条、线绳、铅笔、小棒等来测量。这一环节大约7分钟。

3、尝试发现法:指导幼儿用多种工具测量桌子、教室、黑板、椅子的宽度、长度及幼儿的高矮等,让幼儿报告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测量结果为什麽不一样?怎样才能量出一样的结果?引起幼儿做尺子的愿望。这一环节大约8分钟。

4、操作实践法:分组活动,两组幼儿分别剪出一条同样长度的线绳或折一段同样长度的小棍做尺子,大家比一比,是否一样长,然后,再次测量桌面的长宽、椅子的高矮。注意提醒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报告测量结果,发现测量结果相同。如结果不同,应让幼儿再次测量,并纠正其测量方法的错误。这一环节大约12分钟。

五、活动延伸:

在基本实现了本次活动目标的基础上,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地掌握测量方法,可以把活动作进一步的延伸: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到室外测量各种物体,如树的粗细、玩具的高矮、距离的远近等。

在发展性原则的指导下,活动的设计中,无论是教材的选取、组织,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水平。尤其是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幼儿看、想、说、做,这就充分发挥了幼儿各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打开小程序下载课件

🏷标签:大班 科学教案 公开课教案

手机号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