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环境和活动范围的开放性和分散性,户外活动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是相对较高的。因此做好户外活动的常规教育,建立良好的行为规则对保证户外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安全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注重游戏化的引导
1、利用儿歌引导和规范幼儿行为。
儿歌的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明确的动作行为指导。在日常户外活动的组织中,教师可以多利用儿歌来引导和规范幼儿的行为。例:
【排队】
n 小小手——摆摆动;小小脚——踏起来;小胸脯——挺起来;一二一,一二一
n 一二一,小脚抬起来;小手摆起来,一二一;
n 小朋友,排队走,你在前来,我在后,不说话,不回头,老师夸我真优秀。
【做操】
n 早上空气真正好,我们大家来做操。伸伸臂,伸伸臂,弯弯腰,弯弯腰,踢踢腿,踢踢腿,蹦蹦跳,蹦蹦跳,天天锻炼身体好。
n 排排队要站好,伸伸腿弯弯腰,一二三四五六七,小朋友来做操,天天锻炼身体好。
2、善用小游戏引导。
运用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户外活动常规,对于幼儿能够主动的认识常规、理解常规、遵守常规并根据内在需求去改变或形成常规,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的。
(1)托小班年龄段
托小班幼儿一日生活游戏化,在规则和纪律的要求中,游戏化的引导相比教师直接说“一个跟着一个站好、不要跑、不说话、要保持安静”等指导语来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
【排队游戏】
n 串糖葫芦——教师引导:“小朋友们请站好,老师要串糖葫芦啦!”教师伸出一根手臂,从队首到队尾依次从幼儿的头顶划过去,小朋友们快速对齐。
n 打打气——教师:“老师要给先到老师这儿排队的小朋友打气喽,看看谁先过来呢?”幼儿陆续赶到教师站位处排队,教师按照排队的先后顺序,依次站在幼儿旁边伸出拳头模拟打气的动作和声音,说:“噗嗤噗嗤,给你打打气”、“噗嗤噗嗤,给xx打打气”,“XX也来啦,噗嗤噗嗤,给你也打打气”“哇哦,小朋友们都打好气了,我们的队伍出发喽!”
【上下楼梯游戏】
n 小猫抓老鼠——在上楼梯前,教师:“小猫咪抓老鼠的时候呀,都是收紧自己的爪子,走路不出声音,静悄悄地去抓老鼠的。现在,老师是猫咪妈妈,我要带着我的小猫咪们练习怎样轻轻地,静悄悄地抓老鼠了。”压低声音说:“嘘~~我的小猫咪们准备好了吗?看好脚底下,静悄悄地出发啦!”
(2)中大班年龄段
中、大班幼儿年龄阶段游戏的玩法就需要适当升级,这样更符合幼儿喜爱竞争、挑战,感受荣誉的年龄特点。同样是上下楼梯的组织,教师用分组竞争、评比的游戏方式来引导幼儿比模仿小猫咪更能激发幼儿按规范要求上下楼梯的意愿。例:
【上下楼梯游戏】
n 将幼儿分成男女生两组,教师:“上一次走楼梯,我们小女生组的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按照大家制定的‘上下楼梯约定’安静、有序的上楼,而且得到了老师颁发的安全文明小徽章,今天呢,我们再来比一比,小男生组先上楼梯,然后小女生组再上楼梯,看一看,这次哪一组的小朋友能够获得奖励呢?”
二、利用环境引导幼儿
我们的教育是可以通过“环境”间接来进行的。在组织户外活动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环境创设引导的作用,采用贴标识、展示操作步骤等方式,引导幼儿的规范行为。例:
n 组织排队的地面标线;
n 户外活动前衣服整理自查内容;
n 上下楼梯地面引导标记;
n 户外做操的队列标记;
n 器械取放归位标识;
n 体育器械的玩法图解;
n 大型玩具的安全警示牌。
三、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主体,我们在户外游戏活动设计、活动规则的制定等方面不仅仅要将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更是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和兴趣,了解不同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师做到有收有放,给幼儿一定的尊重和自主权,让幼儿在宽松的、自由的户外活动环境中感觉到自己可以做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经过充分考虑,和充分讨论而总结的活动规则,才能更好地被幼儿接受和遵守,进而帮助幼儿养成自律的良好品质。具体表现为:
⑴、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和游戏环境互动。
⑵、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和操作材料互动。
⑶、允许幼儿对户外活动游戏提出想法和建议。
【做操】
n 创编体操时可以让幼儿参与到体操动作的编排中,教师注意积累幼儿的动作,用于共同创编,把师生共同改编出来的动作加以串联,编成幼儿喜欢的体操。
n 做轻器械操时,使用的器械可以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完成。幼儿学操和做操的积极性更高,精神更饱满。
【集体游戏】
n 在游戏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可以请幼儿说一说,讨论一下问题出在哪里?怎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做更好玩等。如:传统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是由一名幼儿扮演老鹰,一名幼儿扮演母鸡,若干幼儿扮演小鸡,游戏开始时,小鸡在母鸡后面连成排,老鹰来抓。但是在孩子跑动的过程中存在重心不稳的现象,孩子自控力较差,很有可能摔跤。因此,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怎么可以让小鸡少摔跤”,“怎样才能不那么轻易被老鹰抓住”,得出可以改变游戏规则,如果母鸡看到小鸡碰到危险了,可以指定小鸡蹲下,此时,老鹰就不能再抓这只小鸡。还可以分两组进行游戏,小鸡的队伍不会太长,队尾的小鸡就不那么容易摔跤。
【分散游戏】
n 让幼儿自主设计游戏内容和玩法,在“穿越障碍物”游戏中,幼儿有的跨过跨栏,有的匍匐穿过跨栏,有的直接穿过纸箱山洞,有的趴在纸箱里滚动,这不仅实现了一个游戏多种玩法的教学目的,还激发了幼儿的挑战欲和竞争欲。
四、行为强化,正面激励幼儿
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影响行为巩固或者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在于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在教育中,我们往往会运用正强化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幼儿,帮助幼儿积极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比如在幼儿表现好的时候给予及时鼓励,说正面的话语,给予幼儿正面的鼓励。老师要做的永远都是提示、鼓励、引导(示范)、启示,具体说来就是正面引导,尽可能少用否定语,不要使用反话。及时鼓励和肯定有利于幼儿改变和塑造自己的行为。
【玩滑梯】
l 闹闹在玩滑梯时,经常从滑梯的下面往上走,老师在提示和引导过后,看到闹闹从滑梯上面滑了下来,随即用非常激动兴奋的语言表扬了闹闹:“闹闹真是长大了,滑滑梯会从上往下滑,非常遵守规则,老师送给你一颗小红心。如果每一次玩滑梯,你都能像今天这样遵守规则,那么老师每一次都奖励你一颗小红心,等你积攒到5颗小红心后,可以跟老师换一个神秘的礼物哦!”这样的正强化行为,让闹闹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不再从滑梯下面往上走了。
【排队】
n 教师:“大家都(XX小朋友)知道先来的小朋友站在前面,后来的小朋友往后排,我们为自己鼓鼓掌。”
【分散游戏】
n 教师在向幼儿讲述安全和集散口令、户外活动要求时:“我看到了可可小朋友特别认真地在听老师讲要求,嗯~~我还看到沐沐站得非常好,不推不挤,很认真地在听,老师请安静、认真听规则的宝贝先去玩。”
五、善用指令、口哨代替过多的语言
口令、口哨、手势与队列队形,是幼儿园体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标准的口令、引人注意的哨音、明确的手势和快速的变队形,不仅能加快组织活动的进度,提高体育活动效果,还能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运动常规。在户外活动的组织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指令,这样既能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又能减少教师重复的语言指令,很实用。
1、喊口令
喊口令要预令动令分开,预令给孩子下达动作要求,听到动令再做出相应动作。如:齐步——走!不能连贯一气喊出,突出主音:对口令的重点字,要吐字清楚,加大音量。如“向左——转”等,应突出左字。
n 师:立——正 幼:一——二
n 师:半臂间隔向前看——齐
幼:对整齐(抱臂对准前面幼儿的肩膀)
师:手放——下
幼:下(手臂放身体两侧)
n 师:齐步——走
幼:121 121
n 师:手摆动
幼:脚提起(教师也可反问:脚提起,孩子就答。手摆动)
师:谁最有精神?
幼:我最有精神!
师:立——正
幼:一——二
n 师:XX班
幼:到
师:整队开始
幼:小手搭肩,小脚并齐,目视前方,小手放下。
2、音乐指令
做操时,不同的音乐代表不同的指令:出操音乐、列队取做操器械音乐、列队放回器械音乐、集体游戏开始音乐、收纳体育器械整队回班音乐等等。听到相应的指令音乐,幼儿自然而然进入下一个活动,省去教师口语表达的指令。
3、口哨加手势指令
手势多配合口哨使用,更适合中大班年龄段有幼儿(小班建议用铃鼓)。口哨,有招集声、催促声、命令声、调令声等吹法,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哨声多为一长一短、一短一长和两短的吹音,哨音要音响高、声质脆。手势示意时,动作要落落大方,无论是单手还是双手都应注意幅度大小和方位角度,以使教师的意图表达既准确又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