² 如厕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反映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
² 如厕能力的培养也是幼儿园生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对提高幼儿生活的自理性、独立性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所以说,教师在幼儿如厕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为幼儿营造好的如厕氛围、刻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还应按步骤完成如下7项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创设幼儿如厕条件
1. 保持卫生间空气清新,便池洁净、无异味,提供数量充足、大小适宜的卫生纸,是确保幼儿规范如厕的基本条件。
2. 教师根据幼儿实际需要及厕所设施条件,在厕所地面、墙面、隔板、便池等位置张贴图片或标记,如,提裤子的方法步骤、擦屁股的流程图、蹲式便池上的脚印等,语言简洁,意思明了,便于理解,易于记忆,营造宽松、安全、和谐的如厕氛围。
二、培养幼儿如厕常规
² 教师培养幼儿如厕常规很重要,只有让幼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理解深刻、记忆长久才能指导今后的行为。例如:
ü 懂得在园如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紧张,不拒绝;
ü 懂得及时排便对身体健康有好处,有便意时知道告诉老师自己如厕及时排便;
ü 有尿意应及时上厕所,不憋尿;
ü 如厕排队,不拥挤;
ü 看清男女标记如厕;
ü 如厕后及时冲厕,保持便池的卫生;
ü 自己脱裤子、提裤子,大小便人池,便后自理;
ü 知道在厕所逗留、玩耍有危险等。
三、营造如厕氛围
1. 教师可选择适合的音乐作为幼儿如厕环节的专用音乐,每当幼儿听到播放这个音乐就知道该进入如厕环节了。
2. 教师组织幼儿如厕时,在男女分厕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分批分次有序如厕,避免人多拥挤、发生意外。
四、教会幼儿如厕技能
² 教师要掌握培养幼儿如厕技能的方法与策略,便于引导幼儿正确有序如厕。比如:
ü 带领幼儿认识男女厕所环境、器具,了解器具的使用方法;
ü 教会幼儿使用坐式、蹲式便池及小便池的正确方法;
ü 教会幼儿便后擦屁股的正确方法;
ü 教会幼儿正确脱、提裤子的方法;
ü 教会幼儿使用卫生纸正确方法;
ü 教会幼儿正确冲马桶的方法。
五、监控幼儿如厕
1. 洗手间是幼儿园安全事故的高发地带,有序组织、管理到位、教师合理站位是关键。
2. 这就要求班级三为位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好合适的站位、落实到位、顾及到所有幼儿,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观察幼儿如厕不良习惯
1. 有些幼儿将卫生间作为“自在”的空间,表现的比较“自由”,比如:
ü 争抢厕位,走上台阶还没站稳、蹲稳,就慌慌张张开始大小便,常常导致撤到便池外、裤子上;
ü 边便边聊天、嬉笑,有时还会因小事而争执,你推我一把,我拉你一下,导致滑到磕伤。
ü 裤子系好后喜欢绕着卫生间奔跑追逐。
ü 频繁冲水玩、玩卫生纸等。
2. 教师要掌握全班幼儿大小便规律,培养幼儿按时、及时排便的习惯。对如厕过程中的喧哗、嬉戏、争抢厕位等个别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
七、养成幼儿如厕好习惯
1. 如厕对成人而言再简单不过了,但对幼儿来说却是莫大的挑战。学会如厕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从后知后觉的排尿到警惕身体内部的变化,报告尿意,然后进厕所、脱裤子、坐马桶,最后排泄。
2. 将一次如厕过程分成若干步,就会发现幼儿不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排泄系统,还要掌握反应速度,更需要一定的自控力与忍耐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既需要排泄系统的成熟,也需要幼儿不断地学习。当然更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方法与策略,培养幼儿如厕的好习惯。
比如:
ü 教师可利用儿歌、故事等形式,指导孩子自我管理;让孩子很清楚的知道如何做好每一个步骤,润物细无声的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ü 教师可通过榜样、示范等鼓励表扬的方法,可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可以让遵守规则的幼儿得到心灵满足。
ü 针对幼儿如厕时不注意安全的问题,教师要采取适宜的教育对策,给幼儿讲解如厕时不注意安全的危害,并告知安全注意事项,让幼儿树立必要的安全意识,时刻注意如厕安全。
n 注意事项:
1. 教师应掌握全班幼儿大小便规律;
2. 利用儿歌、故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3. 如厕安全问题,采取适宜的教育对策
4.班级三位教师的站位要合理、顾及所有幼儿,避免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