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ok网

超30万+幼师在这下载课件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教案

所属分类:活动和游戏方案 发布时间:2025-01-31 01:26:11
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社会教育帮助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巧和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互助等社交技能,培养友善和合作意识。

案例一  小班社会活动

 活动名称:我会讲礼貌

活动目标:

1. 能在不同的情景下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

2. 愿意使用礼貌用语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1. 知识经验的准备: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

2. 物质材料的准备。

(1) 排练情景表演去兔妈妈家做客(由配班教师表演)。

(2) 拍摄录像片段,内容如下。

片段一: 起床时,一名幼儿不会拉拉链,向另幼儿寻求帮助。

片段二: 妈妈下班回到家,幼儿递上拖鞋。

片段三: 小区里,名幼儿在玩秋干, 另一个幼儿也想玩,于是两人商量。

片段四:公交年上,阿姨给幼儿让座,幼儿坐下后对阿姨说了句话,

(3) 活动室四周张贴幼儿进园、离园和同伴游戏等场景的图片。

活动形式: 集体

活动过程:

1. 导入部分: 观看情景表演

: 今天兔妈妈请了好多小动物来家里做客。请你们仔细看看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表现怎么样。

表演内容: 小花猫轻地藏门,兔妈妈问: 是谁呀?小花猫说: 是我。兔妈妈开门:请进!小花猫说: 谢谢。兔妈妈把小花花猫引到桌子前说:请坐。小花猫说:谢谢。兔妈妈说:小花猫,我请你吃小鱼。小花猫接过鱼说: 谢谢!

后面依次是小熊、小狗出场,它们和小小花猫一样很有礼貌。中间穿插小狗把小花猫的鱼碰翻了,互相说对不起没关系。

最后是小老虎出场: 它重重的敲门,兔妈把门打开后,它不向兔妈妈问好,往椅子上一坐。兔妈妈说:小老虎,我请你吃点心。小老虎接过兔妈妈给的点心也不说谢谢,吃完东西后拍肚子自言自语地说:我吃饱了。然后不和大家打招呼就走了。

2. 互动过程

(1) 交流、体验。

: 有哪些小动物到兔妈妈家做客?

: 你觉得哪些小动物有礼貌?

师:兔蚂妈说了哪些有礼貌的话?小花猫、小狗、小熊说了哪些有礼貌的话?

: 兔妈妈说了请进请坐请吃小鱼(肉骨头等)。

: 小花猫(小狗/小熊)说了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

: 小动物们听到兔妈妈说的话心里感觉怎么样?

: 小动物们觉得很舒服。

: 小动物们都觉得心里甜甜的。

: 小动物们觉得兔妈妈很热情。

: 小动物们都很愿意到兔妈妈家玩。

: 小动物们听了兔妈妈的话为什么觉得很舒服? 兔妈妈用了一个什么字?

: 兔妈妈的话里都用了请字。

: 兔妈妈对小动物们这么热情、有礼貌,小动物们也应该怎样呢?

: 要对兔妈妈有礼貌。

: 要是小动物们没有礼貌,兔妈妈心里会怎么样呢?

: 会很伤心、会不高兴、会不喜欢小动物们。

: 刚才你们看到小老虎出场时都笑了,为什么?

: 因为小老虎敲门的声音很重。

: 兔妈妈给它东西吃时,它不说谢谢。

: 它走的时候不说再见。

: 那么你们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为什么?

: 我们喜欢小花猫。

: 我们还喜欢小狗、小熊,因为它们有礼貌。

: 不喜欢小老虎,因为它很没礼貌。

(2) 联系生活,运用礼貌用语。

: 你们都很喜欢兔妈妈、小花猫、小熊、小狗,因为它们有礼貌。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对吗?

: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电视,想一想电视中的小朋友在说些什么。 (看录像片段一,教师旁白。)

: 起床了,玲玲不会拉衣服拉链,她想让旁边的轩轩帮忙,她应该怎么说呢? (镜头定格在两个幼儿说话的画面。)

: 轩轩,请你帮我拉下拉链,好吗? (画面: 轩轩帮玲玲拉好了拉链。)

: 轩轩帮助了玲玲,玲玲又该怎么说?

: 谢谢! (依次播放其他三个录像片段,教师旁白,镜头定格在每个场景中人物交流的画面,让幼儿猜猜、说一说,并让个别幼儿分角色表演)

3.结束部分: 结伴表演,巩固深化认识

: 我知道你们都很讲礼貌,请你们看一看墙上的图片,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演一演他们说的有礼貌的话。(幼儿结伴讲述、表演,经历运用礼貌用语的过程,体验运用礼貌用语交流的乐趣)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在与别人来往时不太会利用礼貌用语,根据小班幼儿的喜好在学习情景中、喜好学习等特点,我接纳源于生存的景象演出,拍摄了一些产生在幼儿生活中的典范场景,努力引导幼儿体验、感悟、辨析、评价,使幼儿孕育产生学习利用礼貌用语的欲望。

第一,活动来源于幼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符合幼儿发展需要。

第二,活动形式采取情景表演导入,能够较快使幼儿参与其中;活动最后,让幼儿在表演中进一步体验使用礼貌用语交流的快乐。

第三,问题设计具体、明确、层层递进符合小班幼儿理解水平。

活动点评:

小班幼儿在与别人交往时不太会使用礼貌用语,根据小班幼儿喜欢在情景中学习、喜欢模仿等特点,老师采用源于生活的情景表演,拍摄了些发生在幼儿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积极引导幼儿体验、感悟、辨析、评价,使幼儿产生学习使用礼貌用语的愿望。

案例二  中班社会活动

 活动名称:采摘准备

活动目标:

1. 能按采摘需要,准备自己的采摘物品。

2. 通过准备自己的采摘小包,感受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有采摘活动的经验。

2. 物质准备:上次活动与幼儿一同讨论的物品清单,新的物品清单的空表,带磁扣的所需物品图标,各种采摘物品、相同大小的书包、音乐《去郊游》。

活动重点: 知道哪些物品是必须带的。

活动难点: 能够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1. 导入部分

:“小朋友们好,我们马上就要去采摘了。昨天我们一起讨论了这么多我们想带的东西(让孩子看采摘所需物品清单)。今天我们都把需要的东西和采摘的小包带来了。你们看!老师也准备了一个采摘小包,请小朋友先帮我整理我的采摘小包,好吗?”

2. 互动过程

(1) 通过老师整理采摘小包,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

① 回顾前次准备采摘物品计划。

请幼儿按“采摘所需物品清单”按顺序说出物品,教师按照幼儿所说物品,依次将物品装入小包中。

② 教师边操作边提问,并请幼儿进行讨论。

问题1: 东西太多了装不进去了,怎么办? 我们准备的东西都是采摘必需的吗? (幼儿讨论)

问题2: 哪些物品是我们采摘必须带的? 哪些物品是可以不用带的呢? 根据幼儿讨论,制定新的“采摘必须物品清单”,确定采摘必须带的物品。按顺序讨论哪些物品需要带,哪些物品不需要带。(讨论过程中,保留必

须带的物品,将不需要的物品拿出)。 “看!我们又做了一份新的“采摘必需物品清单”(将清单名称替换)

(2) 根据新的“采摘必需物品清单”再次整理采摘小包。

① 明确采摘必须物品。

师:“咱们看看清单中都有哪些必须带的采摘物品。”教师边请小朋友按顺序说,边将物品装入小包中。

② 了解装包后的效果。小包请幼儿观察。

③ 请小朋友再说一说我们的采摘必需物品清单上都有什么?

(3) 根据新的讨论结果,尝试整理自己的采摘小包。

① 根据新制定的物品清单,选出必须带的物品装人小包中

教师:“请小朋友根据新制定的必需物品清单,把你采摘必须带的东西装进你的采摘小包。”

② 幼儿参与整理,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提示: 按照清单顺序装包,这样不会遗漏:

在装包的过程中注意合理的码放方式。

3.结束部分

整理完后请幼儿拉好拉链,背着自己整理好的采摘小包。听音乐,跟着老师准备去郊游,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来源于幼儿园要组织一次采摘活动,所有的幼儿都非常兴奋,开展了有关采摘的系列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谈到需要准备的物品时,常说的句话是: “我妈妈(爸爸)给我准备...自己并没有参与“准备”。因此我抓住了这一教育契机,设计了《整理我的采摘小包》的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与家长进行配合,将每个孩子认为适宜的采摘物品列好清单,并将清单上的物品带到幼儿园来,并让每个幼儿进行充分的分享,让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参与“做事”的快乐。在“整理”活动的过程中,我特意为幼儿准备了适宜幼儿双肩背的小包,在看到小包时,大部分幼儿面对自己准备的物品都感觉可能装不进去,但又不知道该装什么。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我通过:

① “物品准备清单”将物品逐一放入包内一发现装不下;

②讨论哪些是采摘的必需品一去除不需要的物品;

③再次装包的方法,让幼儿在反复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如何整理物品,使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努力解决问题。幼儿在有趣的参与“整理采摘小包”的过程中自然地完成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活动点评:

教师能够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角度出发,结合幼儿实际生活经验较为巧妙地设计了此次教育活动。教师能够捕捉到适宜的教育契机,并开展活动,非常符合《指南》中指出的: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教师通过良好的家园配合,不但让家长参与了幼儿的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让幼儿在实际的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愿意依赖别人。”的重要性,整个活动开展自然、有序。较好地完成了教师设定的目标。

案例三: 大班社会活动

 活动名称:我能行

活动目标:

1. 通过游戏使幼儿主动地体验轮流和合作。

2.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敢想敢说。

3. 培养幼儿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活动重点: 体验轮流和合作。

活动难点: 在活动过程中使幼儿有目的有层次地主动体验轮流和合作。

活动准备:

纸箱、绳子、网球、铃铛、椅子、口罩、眼罩、秒表、照片、词卡

活动过程:

1. 导入部分

“今天张老师要请小朋友玩儿两个有意思的游戏,玩完以后请小朋友告诉我从这两个游戏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 互动过程

(1) 拉网球。

①游戏规则:“请每个小朋友拉着一根绳子在一秒钟之内把纸箱里的网球全部拉出来。”

② 幼儿尝试。

第一次:“小朋友这次为什么没有成功?”(提出轮流的方法,再次尝试)

第二次:“小朋友提出的轮流的方法特别好,但是为什么还没有成功?轮流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办法才能帮助我们成功呢?”(谦让和控制)

第三次:“小朋友们的方法真好,我们终于成功了,快给自己点儿鼓励!”

(2) 盲人与哑巴。

①游戏规则:“两个人一组,一个戴上眼罩扮演盲人,一个戴上口罩扮演哑巴,以两个人都从绳子上过去不碰绳子为成功。”

②幼儿尝试。

第一次:“一个人从绳子上过去不算成功,想-想有什么办法能让两个人都从绳子上过去?”(提出自己的方法进行尝试)

第二次:“哪组小朋友成功了?是怎么做到的?”(帮助、信任和配合)

第三次:“因为小朋友们都找到了特别好的方法,所以都成功了。”

(3) 总结经验

① 出示照片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在游戏过程中的精彩回放,

师,通过这两个游戏小朋友们分别懂得了什么道理? (幼儿边说教师边出词卡总结)

2. 结束部分:迁移经验

师:“在生活中,有什么事情是需要我们轮流来做的?有什么事情是需要我们合作来完成的呢?”

师:“小朋友们想得特别好,老师会把词卡贴在墙上,请小朋友把你想到的事情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把它贴在词卡周围,让更多的小朋友向你学习。”

活动反思:

幼儿园阶段是让幼儿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阶段。现在的幼儿,他们生活在“421”式的家庭中,每个人都是家里的宝贝,在他们身上普遍具有独生子女的特点,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差等。社会性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在这次活动中我选择将轮流和合作作为重点,是因为平时本班幼儿在这两方面反映的问题比较突出,表现为会说不会做,都想当第一,往往是意见产生分歧或者是能力强的幼儿包揽全部任务,最终没有达到合作的目的,这说明幼儿并没有真正掌握它的方法,只是理解了它的表面意思。而且幼儿马上要进入小学,学习方式、作息时间都不同于幼儿园,为了使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提高交往能力,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纲要》中指出:必须经过体验、内化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行为,才能真正形成。所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我选择了两个有针对性的游戏使幼儿主动体验轮流和合作。通常,教师在组织社会活动时会采用谈话、讲解、讲述、评论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教育目标,让幼儿动起来玩起来的机会比较少,而在本次活动中我选择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完成教育目标,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具的创新并不在于有多么新奇,而是采用平时常见的物品。如纸箱、桌子、椅子、球等,就地取材,赋子它种新的功能,发挥它的价值,作用于幼儿,帮助其学习。

活动点评:

第一: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方式合作化的共同学习,层次清楚,层层

递进,教师能够根据孩子在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幼儿走向成功。

第二:语言简练清楚,能够围绕目标提问。

第三: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动脑思考

第四:教师作为一个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体现了教为学服务。

推荐课件下载

  • 复制教案
  • 返回顶部
    用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