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携手,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帮助他们,并提供最积极正向的支持。
一、家长是孩子坚强的支持者
1. 家长态度要积极乐观
在陌生的环境中,孩子对环境的判断更多的是参照家长的反应,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社会性参照”反应。父母的焦虑表情,担忧的目光会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孩子,因此,家长必须要摆正心态。
家长的焦虑主要是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不适应。因此,首先应该明确不适应是一种正常现象。其次,应该相信老师能帮助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应以积极的语言和行为树立起信心,相信孩子能顺利度过“焦虑期”。同时家长及时与老师沟通孩子在家的一些习惯和情绪表现,共同帮助幼儿消除焦虑。
2. 家长要提前为孩子入园做准备
1)心理准备
² 入园前1~2个月,多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参观玩耍,同时给孩子讲解幼儿园的乐趣,如有许多新奇的玩具,老师、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等,使孩子对幼儿园环境熟悉,向往上幼儿园。
2)入园准备
² 入园前,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多重依恋,习惯被多人照顾而不是依赖某个人。家长要适当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和交际范围,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使其初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
3)生理准备
²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一方面来自情感上的依恋,另一方面则是生活上的依赖。自理能力差也会让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中产生焦虑、紧张感,更加依恋父母。所以,在入园前,家长应给予孩子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孩子的自理能力强,自信心就越强。
4)常规准备
² 培养孩子初步的规则意识,应适当改变家庭的随意性、无序性,按照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来安排幼儿的生活,如专心进食、不挑食、按时睡觉,向成人提出自己的要求等。
5)接纳准备
² 美国心理学家帕蒂·惠·芙乐的著作——《倾听孩子》一书中提到“要理解孩子对哭的需要”,“哭泣是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哭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是自然情绪的流露,家长和老师都应该理解和宽容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用不伤害别人和自己的方式宣泄情绪,从而转化为健康的情绪和意识。
二、老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幼儿入园后,老师会成为“重要他人”,幼儿会把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老师身上,所以,老师在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老师会创设温馨的环境,让孩子找到家的感觉
² 温馨舒适的环境能有效缓解幼儿的焦虑和不安,而充满童趣的环境布置能吸引孩子。老师会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和需要,精心布置活动室和各个区角,营造温馨、快乐的氛围,让孩子爱上幼儿园,找到归属感。
2.老师会给孩子母亲般的呵护,引导熟悉幼儿园的生活
² 孩子初入园,老师不仅是“老师”,更会像“妈妈”。用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语言、温柔的抚摸与热情的拥抱唤起孩子愉快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依恋。
² 一日活动中,老师会细心、耐心地观察孩子,给予孩子及时的关注,疏导孩子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老师会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常规训练,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3. 老师会开展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幼儿园的快乐
²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为激发孩子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游戏。老师会设计许多新奇而富有变化的游戏,加深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喜爱。
4. 老师会将孩子在园情况,及时向家长汇报
² 对于第一天入园的孩子,老师应以不同的方式和每个家长沟通。对于情绪较稳定的孩子可以在家长来接时简短交代,对于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可与家长微信、电话沟通或让其稍留片刻单独沟通。和家长打电话时,要特别注意叙述孩子在园的一些生活细节(如饮食、睡眠、大小便及游戏情况),这会让家长自然而然产生信任感,对老师提出需要配合的问题也会欣然接受。
² 将第一天孩子在幼儿园的愉快笑脸拍成照片,利用离园后的时间布置在教室进门处的墙面或装饰在教室的门上。用孩子的笑脸迎接第二天来园的家长和孩子。让家长感受到孩子在幼儿园的愉悦情绪。
² 入园第一周,可以用表格的形式细致报告孩子的吃饭、午睡、大小便、情绪等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并表述需家长配合的事宜。
² 对于焦虑的家长,老师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家长的质疑和咨询。通过细节的描述,让家长逐渐对老师产生信任,同时,老师应对家长进行一下简单的分类,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祖辈关心的大多以孩子的生活为主,吃得好吗?睡得好吗?在交流时就可以多往这方面沟通。如果是爸爸妈妈,可能会偏向于了解孩子的交往能力、认知情况,交流时要根据每个家长的需求来进行。
总之,缓解孩子分离焦虑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家园合力,共同努力,这样孩子才会安然度过分离焦虑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