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有规有矩,才能做得更好。在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立规矩需趁早。请提前帮孩子立下这10个小规矩。
1.哭没有用,有话好好说这是表达。
很多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提出不合理要求被拒时,经常会放弃交流,大哭不止。 当孩子闹情绪时,先不要硬碰硬或讲道理,请抱一抱他,带他认识情绪。再找一找,导致情绪的原因,接着聊一聊,如何表达和调节情绪。再帮他,找到对应的方式管理情绪。情绪也有晴雨表,表达出来很重要。
2.不在需要安静的场所嬉闹,这是礼貌。
出门在外,安安静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而这些规则意识,需要从小慢慢树立 。有的孩子随地丢果核,有的孩子在书店肆意吵闹,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熊家长在撑腰。学龄前儿童普遍淘气玩闹,但在公共场合尽量不影响他人,是最基本的礼貌。
3.不随意碰别人的东西,这是自觉。
三岁以前,不强迫孩子分享。三岁以后,要逐渐建立物权概念,并引导孩子分享。我们首先要让他明白,我的、你的、他的、公共的区别。在分享的矛盾与冲突中,构建起孩子健康的自我意识。最后再谈不随意碰别人的东西时,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4.按时起床、睡觉,这是习惯。
到了时间孩子不愿意入睡,其实是舍不得睡,每晚入睡前的固定仪式很重要。安静地给孩子读读绘本、聊聊天,到点关窗帘和关灯。在这个过程中,温和坚定的态度很重要 。调节孩子的作息习惯,需要控制好孩子早起和晚睡的时间。父母要有意识地规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慢慢督促孩子养成按时起床和睡觉的习惯。
5.不逃避自己犯的错误,这是担当。
学会道歉在人际交往中很有分量,但教孩子学会道歉首先要让他知道为何道歉。先引导他共情,还要让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理解对方的感受之后,再勇于承担起责任。最后的那句“对不起”才是最抚慰人心的。
6.从承担家务中学会生活,这是独立。
学会打扫,是让他了解劳动能让生活变得井井有条。学会整理,是让他明白收纳的便捷。在帮父母分担家务的过程中,孩子会对一件事情深有体会。会让他在日后的生活中拥有追求舒适、幸福生活的能力,并且在任何时候都能拥有适应压力和好好生活的心。
7.不说脏话,这是教养。
孩子之所以会说脏话,首先是模仿身边人,其次是想获取关注。在听到孩子说脏话后,父母一定要及时干预。除了平日里的言传身教,也要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父母耐心倾听,孩子敞开心扉,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8.不对他人品头论足,这是尊重。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尊重这件事是相互的。懂得尊重别人,自然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遇到长辈礼貌打招呼,不在背后嘲笑别人的缺点,不乱拿乱动别人的物品, 这些都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孩子良好教养的体现。
9.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这是专注。
学龄前能专注地做一件事,会自动过滤掉外界的各种声音。在上小学后,面对有难度的课堂内容也不会分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他们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减少干扰、不去打扰,会让他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快乐又自信。
10.不欺负或迎合他人,这是原则。
儿童期孩子最怕的一件事,就是他不跟我玩。害怕被孤立,担心失去朋友,都会让一个孩子慢慢地被动迎合,变得越来越从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认同感和安全感很重要,不仅能让孩子在小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能让他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我们要告诉他,凡事无需完美,只需要做足够好的自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