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对幼儿的教学目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活动操作环节能否有序、有效地完成,深入地了解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让幼儿们在科学的活动中能够进行有序的操作,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升幼儿园将教学活动的质量。
关键词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操作环节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做好科学教育的普及,提高个人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促进每个人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整个科学教育体系中,幼儿园科学教育是这个体系的起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操作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即幼儿在活动中能够亲手去操作、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思考,增强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开拓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建立幼儿们的自信心以及发展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在科学活动中有关幼儿操作的研究分析
(一)在国外的一些研究文献中都包含着对幼儿各方面发展有着很大意义的论述,一些国外著名的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思想里都涉及到了关于幼儿操作的内容。其中卢梭就认为幼儿通过参加多的科学教育活动,拥有探究性的直接经验越多,对他们自身的科学发展程度的提高帮助就越大,所以应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多鼓励幼儿们对事物进行探究操作。幼儿在科学活动操作中的不同表现可以展现出他们的内部倾向以及各自的创造才能,幼儿们通过操作可以直接获取相关的经验,操作机会的缺乏自然会影响到幼儿的自然发展。对于幼儿的操作能力培养,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来保证幼儿的操作效果,教师可以为幼儿们提供多种操作材料,供幼儿们自由选择[1]。
(二)目前国内的情况是我国对于幼儿操作的研究不多,在最近几年国内的学者对幼儿操作方面的研究才慢慢增多,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我国教育者对于幼儿操作活动正越来越重视。操作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正慢慢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将幼儿从片面的、单一的知识灌输中解放出来,多鼓励幼儿们动手进行操作、实践,让他们在科学活动中去发现世界新的大门,让幼儿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中,比如陈鹤琴就强调操作活动有利于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主体地位,从而有利于幼儿们获取直接经验;在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也同样倡导多鼓励幼儿进行实践操作。
(三)国内学者目前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关于教师如何对幼儿操作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以保证科学活动中操作环节的有序、有效性。如何进行教育活动的科学性设置,组织好幼儿们在操作过程中的有序运行,是值得进行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对于有关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和操作环节的阐述
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主动探究,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情感和态度,掌握科学方法,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科学经验活动。在幼儿园中,科学教育活动可以按照一定的形式分为集体教学活动、区角科学教育以及游戏与生活中的科学教育等[2]。
幼儿的操作环节是指幼儿在教师设置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来达到活动目的的过程。操作环节是培养幼儿们主动动手能力、主动思考能力的重要过程,这时候教师就要通过一些措施来保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有序、有效的完成,有计划、有组织的将每一次科学教育活动顺利的完成。在进行相关的活动时,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操作材料,对于操作材料的使用是活动有序进行下去的关键所在。
三、关于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环节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对于操作材料的讲解大多停留在对材料的基本介绍上。在进行操作活动之前,教师应该对操作的材料进行相应的、全面的讲解,不仅仅是对于材料的认识,还要对材料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问题都讲给幼儿们听,确保幼儿对操作材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进行独立的操作,并与操作材料进行一个良好的互动。将操作材料的注意事项提前和幼儿们说明白讲清楚,可以保证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幼儿操作的有效性,为幼儿创造出良好的操作环境;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不仅有利于操作环节的有序进行,同时也能够促进幼儿的成长。
(二)在活动总结的过程中对于幼儿鼓励和探讨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相应的操作总结,不仅能够让幼儿们明白自己在实际操作中的情况,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幼儿进行独立的思考,不断提高对于类似活动的兴趣,累及自己的经验。
(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缺乏趣味性和探究性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优先考虑幼儿对于科学的情感态度,重视幼儿在学习中探究知识的过程。由于幼儿们的年龄小,而且这个阶段的学习并没有强制性,幼儿们是否有兴趣是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并培养幼儿们对活动操作的兴趣,鼓励他们去进行探究。
(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幼儿主动地参与和实践,才能够不断地促进其新经验的形成。在活动的整体环节中,幼儿们是主体,应该尽可能的让幼儿们加强自身的主动性。在幼儿操作环节之前,教师应该让幼儿们充分的参与到操作材料的讲解过程中来,在进行操作环节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指导,始终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支持他们主动探索,引发他们的思考[3]。
四、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幼儿科学活动中操作环节的策略
(一)以《乌龟跳舞》活动来分析幼儿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在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以及探究的主动性都是值得注重的问题。如在《乌龟跳舞》活动中:师幼共同比较哪只乌龟跳得厉害,一幼儿打断教师,提出自己的乌电只有尾巴能动,教师停下带领全体幼儿一同解决这一问。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没有忽视,而是积极地和幼儿进行探讨,引导幼儿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的操作积极性。
(二)在《穿越弯管》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表达让不能通过弯管的材料顺利通过弯管的办法。一幼儿回答教师问题时表情紧张,连说了三遍“那个”也没有表达出来。教师面带微笑对幼儿说道:“慢慢说,不急。”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耐心地帮助幼儿,给予他们鼓励,能够更好的让他们大胆的参加到活动中来。
(三)在《好听的声音》活动中:教师在幼儿操作结束后,引导幼儿边摇瓶子边唱:“我是一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终口冬冬吟吟;我是一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吟吟吟冬冬。”教师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起来。更加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促进了幼儿学习。
(四)在《好玩的沙摆》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大小、沙摆摆动的方向以及所形成图案之间的关系,幼儿经过多次的操作、比较,从而锻炼了幼儿的操作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在《油和水》活动中,教师设置了“让幼儿感知油水分离现象”这一活动目标,教师给每个幼儿提供了一小杯油、一小杯水和一根小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一步步进行,能够感受到分离的顺序性,从而培养幼儿操作环节的有序意识[4]。
五、关于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操作环节有序、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一)教师在进行幼儿科学活动操作环节的课程的讲解过程中,要端正工作的态度,增强教师责任感。在讲解操作材料时,要经常性的提醒小朋友在取材料的时候不要挤,要排好队有秩序的拿材料,这样不仅保证了操作环节的有序进行,更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养成遵守秩序的好习惯。
(二)在对幼儿操作环节进行实际开展时,教师不能够有效的提升幼儿们的操作兴趣,也就无法保证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积累掌握有效的科学教育方法,提升自身的能力,引导和培养幼儿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应该主动用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教育方法,教师之间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三)明确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实际的操作环节活动中,要做活动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不管是从实际操作上还是活动结束后的操作总结上,都要与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
六、总结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幼儿操作材料环节是构成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部分。幼儿通过自己亲身的参与操作实践,对枯燥乏味,深奥的科学知识就能够轻松的获得初步的理解,同时对于幼儿兴趣的培养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庄珊.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2]刘宇佳. 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操作材料环节组织状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叶婷. 幼儿园专家型教师科学教育活动中的PCK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4]沈静.重视幼儿操作活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