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此时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意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
一、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及原因
小班幼儿刚入园那段时间,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刚把玩具放到桌上,有的孩子就马上揽在中间怀中,不给别的小朋友玩,还有的孩子情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给其他小朋友玩。户外活动时,有的孩子占着自己喜欢秋千,一直不让别的同伴玩,根本不理会你的游戏规则等。造成幼儿不与同伴分享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初入集体,幼儿的分享观念还没有形成。他们在家庭中都是宝贝,长辈们好吃的好玩的都先让给孩子,他们认为家里的物品都是我的,我想怎么样玩就怎么样玩,在他们心中根本没有“朋友”,来到幼儿园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伙伴,他们还没有学会交往,所以不能把班上的伙伴当成“朋友”,理所当然的出现了独占玩具的情景。
2.个别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幼儿形成不能分享意识。如有的家长叮嘱幼儿,“漂亮小汽车让小朋友会玩坏的”、“爸爸说了,奥特曼让小朋友玩坏了,他就不给我买新玩具了”,耳闻目染,孩子就会形成自己的玩具不与他人分享的习惯。
3.是面对同伴,缺乏交往分享技能。在与小朋友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幼儿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分享,例如交流、协商、沟通的交往能力,也就没有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二、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方法
1.建立起分享意识,让幼儿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家长一定要端正幼儿教育的思想,立足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动。把奖励作为分享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根据情况适当加以运用。当孩子确实“忍痛割爱”时,及时对孩子进行物质嘉奖或精神奖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孩子的失落情绪,并强化他的分享意识。如果孩子只是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在意的东西给别人,父母就不需要有特别的表示。另外奖励的方式最好能经常更新,原则上衣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还要注意处理强化行为到自觉行为的衔接过程,让分享、谦让成为孩子的自然之举。
2.家长要摆正心态,不要过分干预孩子的分享行为。当孩子用他们自己的思维与想法在与同伴交往时,一个旁观者才是我们最适合的角色。
3.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好榜样。家里好的东西不能只给孩子享用,要形成氛围,大家一起享用,在与邻里相处时,多交流分享,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让孩子耳濡目染家长的分享行为。
4.引导孩子学会分享的技巧。很多孩子因为年龄小,不敢大胆、主动去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这时家长要教会幼儿的分享的技巧,让孩子迈出第一步,主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