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孩子鼻涕流出来不会擦,知识胡乱地来回抹午睡时不会穿脱衣裤和鞋子,更不用说整理床铺了,玩过的玩具不整理,还扔了满教室的。为什么会出现
这样的状况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家长的溺爱和包办
家长们总是担心孩子年纪小,事情做不好,什么也不让孩子做。长此以往,孩子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在家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全被家长包办代替了。家长们所做的一切,看起来是爱孩子,关心孩子,实际上却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愿望,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然消失。其实,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3到4岁的幼儿身体动作发展得很快,他们的身高每年可增长8到10cm,动作发展非常迅速,已能掌握行走、跑、闪避、扔、停、拐弯、减速等大动作,而且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精细动作,比如能自己吃饭,会解扣子,会自己倒水等等许多事情,所以此年龄段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二、愿望和能力之间存在差距
孩子到了两三岁,对周围以及与人交往的兴趣增强了,并随着思维和动作的发展,表现出什么都想“我自己来”的愿望,这是他们学习料理自己生活的开端,科学研究表明,手的活动对脑细胞的发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曾有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但由于孩子年龄小,动作不协调,小肌肉发育未完备,又缺乏锻炼,有些事做不好,如喝水时,会将水撒得到处都是,吃饭时把米撒一桌,洗手时弄湿衣服,这时家长们就会出来阻止,孩子们被打断后,便不想做了,抑制了孩子劳动的热情。
小班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充分锻炼的机会,帮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孩子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家长可以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和劳动。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 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