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要点提示:
1.什么是幼儿区域活动?
是指幼儿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班级幼儿发展水平、主题活动、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等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投放各种材料创设的活动环境,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及能力,以操作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
2.幼儿区域活动流程的概念
幼儿区域活动流程是指: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按照准备—实施—总结的步骤,在科学合理设置的活动区域内,通过跟环境、材料和同伴的互动过程中,完成预定的活动目标,并获得新经验和能力。
3.理清思路 明确关键要点
幼儿区域活动流程,帮助教师理清区域环境创设和区域活动实施的整个内容,告诉教师区域活动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在区域活动的每个环节,都为教师进行了详细的内容说明。流程通过40个关键要点,指导教师正确开展和实施幼儿区域活动。
二.幼儿区域活动流程具体内容
1.区域空间布局
1)区域数量:区域数量跟班级室内面积和班级幼儿人数密切相关,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教师需要设置3—7个活动区域。
2)区域大小:一般承担重点目标的区域;一次进区人数多的区域;幼儿进区率高的区域;活动幅度大的区域;这几类区域的面积相对大一些。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选择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3)动静分开:区域设置要将动区和静区分开。以免相互干扰。比如阅读区、美工区可以相邻,并且与动态的建筑区、角色区、表演区等拉开距离。
4)因需而设:教师要根据教育功能和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来设置活动区域,并且根据内容可以相互的联动。比如,自然角可以向阅读区延伸,将观察活动和阅读活动以及科学认知有机融合
2.材料投放
1)材料分类:根据材料的功能、性质、结构,可以将材料分为主体材料、辅助材料:成品、半成品、自然材料;高结构及低结构材料。
2)常规材料:支持幼儿完成区域活动目标和任务的常用材料。比如建构区的积木、种植区的种子、工具等。
3)适宜材料:教师投放的材料要跟幼儿年龄、兴趣、发展水平相适宜,能引发幼儿高效活动发展。
4)有层次的材料:投放的材料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年龄、个体差异和幼儿使用材料的熟悉程度有层次的投放材料。
3.确定区域活动规则
1)选区规则:教师跟幼儿共同制定,根据区域活动时间、人数来确定每个区域适合的进区人数;确定选区方式:根据班级幼儿的兴趣和喜欢的方式,确定采用的进区方式。比如是数字牌,还是插卡、挂牌等。
2)活动中规则:有序取放材料;根据需要取放材料;活动结束归位;轻拿轻放,爱护材料;在区域内不能跑等规则。
3)人际交往规则:先来先玩;先拿到玩具先玩;不抢别人的玩具;小声讲话;想跟同伴合作时要征得对方同意等。
4)活动结束规则:活动结束,将材料归位,摆放整齐;清理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和污渍;谁玩的材料谁整理;管理好自己的作品等。
4.确定区域活动目标
1)幼儿能力发展目标:教师结合幼儿的兴趣、实际发展水平、教育目标以及幼儿已有经验等方面,确定幼儿参加区域活动需要达到的目标。比如,幼儿跟同伴之间的合作、使用玩具材料的情况、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有经验的迁移等等。
2)遵守规则的能力: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能按规则约束自己;违规后愿意改正等目标。
5.制定区域活动计划
1)幼儿自定计划: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区域,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区域活动的计划,比如在美工区内完成作品,使用什么材料,在什么时间完成,达到的效果如何等。
2)教师计划:教师根据区域活动目标、幼儿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区域活动计划。比如,投放什么样的材料支持幼儿进行操作活动;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介入指导;要观察哪位幼儿;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6.区域活动准备
1)活动材料准备:根据区域活动目标,幼儿的需求,有计划的投放活动材料,支持幼儿进行区域活动。
2)幼儿经验准备: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进行区域活动前需要具备的经验,在区域活动中更准确的帮助幼儿完成预定的活动目标。
7.开展区域活动
1)幼儿区域的选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区域规则,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开展活动。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选择区域。
2)幼儿区域活动:幼儿进区后,通过操作材料、跟同伴合作等完成预定的区域活动计划;教师注重观察与指导。
8.区域活动的指导
1)教师的观察与记录:
-教师观察的内容:幼儿的参与度、兴趣、动作发展状况、在操作活动中的表现、使用材料的情况以及语言、人际交往、活动结果等。
-教师观察记录:通过相应的记录方法,利用表格、图片、视频等形式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教师观察分析:教师整理记录的资料及观察到的情况,对幼儿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结合幼儿年龄、成长背景等因素对幼儿进行评价和分析。
2)教师的介入指导:根据观察来确定指导的必要和时机;尊重幼儿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指导方式;教师的指导应有助于幼儿的自我学习和建构;通过材料指导:通过材料物化活动目标,来引导幼儿的发展;通过同伴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同伴资源来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人际纠纷:区域活动中发生最多的就是人际纠纷,教师应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幼儿学会使用规则解决纠纷;帮助幼儿学会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及时鼓励、表扬和肯定;指导幼儿自行解决纠纷。
9.区域活动总结
1)幼儿自我总结:回顾活动情况;分享作品;交流经验和感想;提出问题与困惑并与同伴进行讨论;
2)教师的总结:对区域环境、投放的材料、幼儿开展情况、目标的达成等进行总结;反思:反思内容是否明确;通过反思能否促进区域活动的开展;
10.区域活动评价
1)评价区域环境
-空间布局:教师的空间布局是否以幼儿为中心;空间的分割是否跟幼儿的需要相适应;区域色彩、分区、隔断等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自主活动等。
-区域种类:是否涵盖了幼儿全面发展的内容;数量、功能是否符合幼儿需要和发展目标。
-材料投放:材料的投放是否种类齐全、功能多样、是否科学合理、满足幼儿进区操作的需求等。
2)评价幼儿:对幼儿的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持续时间、自主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社会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遵守规则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3)评价教师
评价目标:教师正确定位区域活动与教学活动关系;与游戏活动关系;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评价材料投放:教师是否有计划、有目的的投放材料;是否根据幼儿需要随时更新活动材料
-评价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是否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是否体现了支持、参与者的角色;是否体现了组织者、参与者的价值。
-评价观察与指导:教师是否有观察目的;观察重点;观察方法是否科学适宜;是否正确的运用观察结果;指导方式和策略是否适宜;介入时机是否恰当等。
11.注意事项
1)教师的观念:教师在实践中应具体落实《纲要》中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空间合理的规划:教师在区域空间规划上首先要安全卫生;要保持整体和谐有序;教师要幼儿发展变化的思想,结合当前幼儿的发展需要将区域设置进行动态变化的调整。
3)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师既是区域活动的创设者、组织者,又是观察者、指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同时教师还应该成为学习者。
幼儿区域活动流程,能帮助教师理清思路,把握区域活动的关键点,指导教师落实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的各项能力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