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ok网

超30万+幼师在这下载课件

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工作流程

所属分类:幼儿园资讯管理 发布时间:2025-02-26 10:25:01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工作流程如下所示:一、要点提示;二.幼儿区域活动流程具体内容,包括:1.区域空间布局;2.材料投放;3.确定区域活动规则;4.确定区域活动目标;5.制定区域活动计划;6.区域活动准备;7.开展区域活动;8.区域活动的指导;9.区域活动总结;10.区域活动评价;11.注意事项。

 

一、 要点提示:

 1.什么是幼儿区域活动?

是指幼儿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班级幼儿发展水平、主题活动、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等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投放各种材料创设的活动环境,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及能力,以操作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

2.幼儿区域活动流程的概念

幼儿区域活动流程是指: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按照准备—实施—总结的步骤,在科学合理设置的活动区域内,通过跟环境、材料和同伴的互动过程中,完成预定的活动目标,并获得新经验和能力。

3.理清思路 明确关键要点

幼儿区域活动流程,帮助教师理清区域环境创设和区域活动实施的整个内容,告诉教师区域活动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在区域活动的每个环节,都为教师进行了详细的内容说明。流程通过40个关键要点,指导教师正确开展和实施幼儿区域活动。

二.幼儿区域活动流程具体内容

 1.区域空间布局

1)区域数量:区域数量跟班级室内面积和班级幼儿人数密切相关,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教师需要设置3—7个活动区域。

2)区域大小:一般承担重点目标的区域;一次进区人数多的区域;幼儿进区率高的区域;活动幅度大的区域;这几类区域的面积相对大一些。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选择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3)动静分开:区域设置要将动区和静区分开。以免相互干扰。比如阅读区、美工区可以相邻,并且与动态的建筑区、角色区、表演区等拉开距离。

4)因需而设:教师要根据教育功能和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来设置活动区域,并且根据内容可以相互的联动。比如,自然角可以向阅读区延伸,将观察活动和阅读活动以及科学认知有机融合

 2.材料投放

1)材料分类:根据材料的功能、性质、结构,可以将材料分为主体材料、辅助材料:成品、半成品、自然材料;高结构低结构材料

2)常规材料:支持幼儿完成区域活动目标和任务的常用材料。比如建构区的积木、种植区的种子、工具等。

3)适宜材料:教师投放的材料要跟幼儿年龄、兴趣、发展水平相适宜,能引发幼儿高效活动发展。

4)有层次的材料:投放的材料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年龄、个体差异和幼儿使用材料的熟悉程度有层次的投放材料。

3.确定区域活动规则

1)选区规则:教师跟幼儿共同制定,根据区域活动时间、人数来确定每个区域适合的进区人数确定选区方式:根据班级幼儿的兴趣和喜欢的方式,确定采用的进区方式。比如是数字牌,还是插卡、挂牌等。

2)活动中规则:有序取放材料;根据需要取放材料;活动结束归位;轻拿轻放,爱护材料;在区域内不能跑等规则。

3)人际交往规则:先来先玩;先拿到玩具先玩;不抢别人的玩具;小声讲话;想跟同伴合作时要征得对方同意等。

4)活动结束规则:活动结束,将材料归位,摆放整齐;清理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和污渍;谁玩的材料谁整理;管理好自己的作品等。

4.确定区域活动目标

1)幼儿能力发展目标:教师结合幼儿的兴趣、实际发展水平、教育目标以及幼儿已有经验等方面,确定幼儿参加区域活动需要达到的目标。比如,幼儿跟同伴之间的合作、使用玩具材料的情况、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有经验的迁移等等。

2)遵守规则的能力: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能按规则约束自己;违规后愿意改正等目标。

5.制定区域活动计划

1)幼儿自定计划: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区域,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区域活动的计划,比如在美工区内完成作品,使用什么材料,在什么时间完成,达到的效果如何等。

2)教师计划:教师根据区域活动目标、幼儿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区域活动计划。比如,投放什么样的材料支持幼儿进行操作活动;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介入指导;要观察哪位幼儿;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6.区域活动准备

1)活动材料准备根据区域活动目标,幼儿的需求,有计划的投放活动材料,支持幼儿进行区域活动。

2)幼儿经验准备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进行区域活动前需要具备的经验,在区域活动中更准确的帮助幼儿完成预定的活动目标。

7.开展区域活动

1)幼儿区域的选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区域规则,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开展活动。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选择区域。

2)幼儿区域活动幼儿进区后,通过操作材料、跟同伴合作等完成预定的区域活动计划教师注重观察与指导。

 8.区域活动的指导

1)教师的观察与记录:

-教师观察的内容:幼儿的参与度、兴趣、动作发展状况、在操作活动中的表现、使用材料的情况以及语言、人际交往、活动结果等。

-教师观察记录:通过相应的记录方法,利用表格、图片、视频等形式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教师观察分析:教师整理记录的资料及观察到的情况,对幼儿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结合幼儿年龄、成长背景等因素对幼儿进行评价和分析。

2)教师的介入指导根据观察来确定指导的必要和时机尊重幼儿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指导方式教师的指导应有助于幼儿的自我学习和建构通过材料指导通过材料物化活动目标,来引导幼儿的发展通过同伴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同伴资源来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人际纠纷:区域活动中发生最多的就是人际纠纷,教师应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幼儿学会使用规则解决纠纷帮助幼儿学会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及时鼓励、表扬和肯定指导幼儿自行解决纠纷。

9.区域活动总结

1)幼儿自我总结回顾活动情况;分享作品;交流经验和感想;提出问题与困惑并与同伴进行讨论;

2)教师的总结对区域环境、投放的材料、幼儿开展情况、目标的达成等进行总结反思:反思内容是否明确;通过反思能否促进区域活动的开展;

10.区域活动评价

1)评价区域环境

-空间布局:教师的空间布局是否以幼儿为中心;空间的分割是否跟幼儿的需要相适应;区域色彩、分区、隔断等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自主活动等。

-区域种类:是否涵盖了幼儿全面发展的内容;数量、功能是否符合幼儿需要和发展目标。

-材料投放:材料的投放是否种类齐全、功能多样、是否科学合理、满足幼儿进区操作的需求等。

2)评价幼儿对幼儿的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持续时间、自主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社会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遵守规则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3)评价教师

评价目标:教师正确定位区域活动与教学活动关系;与游戏活动关系;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评价材料投放:教师是否有计划、有目的的投放材料;是否根据幼儿需要随时更新活动材料

-评价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是否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是否体现了支持、参与者的角色;是否体现了组织者、参与者的价值。

-评价观察与指导:教师是否有观察目的;观察重点;观察方法是否科学适宜;是否正确的运用观察结果;指导方式和策略是否适宜;介入时机是否恰当等。

11.注意事项

1)教师的观念:教师在实践中应具体落实《纲要》中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空间合理的规划教师在区域空间规划上首先要安全卫生;要保持整体和谐有序;教师要幼儿发展变化的思想,结合当前幼儿的发展需要将区域设置进行动态变化的调整。

3)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师既是区域活动的创设者、组织者,又是观察者、指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同时教师还应该成为学习者。

幼儿区域活动流程,能帮助教师理清思路,把握区域活动的关键点,指导教师落实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的各项能力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发展。

 

幼师ok网微信公众号

推荐课件下载

  • 复制教案
  • 返回顶部
    用户中心